以下是遊戲開場就有的4份文件
警方報告
事件:nr. 2007/1252 謀殺案
嫌犯:45歲男性
被害人:路克.克斯賓尼 Luke Crespienne (48歲男性)
記述:事件發生在紐奧良,時間是2007/8/3。被害人路克被發現於郊外的飛機棚,被人從頂篷用繩子懸吊在空中數公尺高的地方,屍體的手腕與腳踝皆有繩子捆綁過的痕跡。驗屍後發現屍體有麻醉與硝酸甘油的反應。死因(COD)是膝後窩動脈失血過多。兇手留下一個小的、木製的娃娃,娃娃穿著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服飾。這個娃娃的製作來源不明。報案著是個不明人士,警方懷疑這個人就是兇手。
報告人:探長 保羅.強生(Paul Johnson)
警方報告
事件:nr. 2007/1253 謀殺案
嫌犯:自稱Puppeteer (傀儡師)
被害人:瑪莉.帕克 Marie Parker (30,女)
記述:事件發生在休士頓,時間是2007/10/6。被害人被吊在自己位於郊區的自宅的牆上。死因(COD)是膝後窩動脈失血過多。全身的血都流光了。驗屍後發現屍體有麻醉與硝酸甘油的反應。有鉤子鉤住她的肩胛骨與臀部,並用來吊掛她,一只木娃娃在現場被發現。
報告人:探長 羅傑.史密斯(Roger Smith)
警方報告
事件:nr. 2007/1254 謀殺案
嫌犯:自稱Puppeteer (傀儡師)
被害人:珍娜.墨菲(Jeanne Murphy 45歲,女)
記述:死者是45歲的英文老師,被發現於孟菲斯,時間是2007/12/9。她被吊在學校體育場的訓練廳。一只娃娃遺留在她腳邊,娃娃穿的是法國大革命的服飾,這已經是傀儡師的標記了。死者在失血過多下被鉤子穿過身體,所以鉤過的地方沒有再流血。驗屍後同樣有麻醉與硝酸甘油的反應。屍體的膝後窩也有傷口,因此推測死因也是失血過多。死者是被巡邏的警衛發現的。
報告人:探長 瑞克.蘇勒蘭(Rick Sutherland)
警方報告
事件:nr. 2008/129 謀殺案
嫌犯:不明
被害人:Guilbert Marmontel(53)
記述:死者是53歲的旅行作家,2008/1/15被人於獵人小屋附近的樹木旁。死者來此的目的是尋找新書的靈感。清潔人員例行的巡房時,發現被害人被吊在客房裡。驗屍顯示死者身上有麻醉與硝酸甘油的反應。死因(COD)是膝後窩動脈失血過多,身上的血已流乾。研判兇手已離去。兇手留下一只木製的小娃娃,娃娃穿著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服飾。
報告人:沙巴斯汀.亞伯特(Sebastien d'Alembert) 探長
犯罪心理評估
罪犯:傀儡師
性別:男
年齡:35-45
傀儡師--一個於2007年8月到12月間,在美國南方連續行兇的連續殺人魔。兇手花很多時間將被害人虐殺。被害人的血幾乎都流乾,推測兇手還提供被害人藥物,來防止被害人陷入昏迷。他有強大的醫藥知識。他對被害人施以麻藥然後割斷膝後窩動脈,讓被害人失血致死。他同時使用硝酸甘油加快流血的速度,以免被害人發出寒顫。他將被害人的屍體帶到特定地點吊起來,通常是吊在牆上或是天花板上。他可能是一個胖且壯的男人,因為吊掛成年男性通常需要力量。推測傀儡師是在別處殺人,再移到陳屍現場。現場皆發現穿著法國大革命服飾的木娃娃,顯示兇手心理有問題--心理變態或過往的創傷。兇手行兇過程極為細心,且小心的尋找被害人。他對被害人的日常活動瞭若指掌,這也表示兇手花了許多時間研究被害人。推測被害人與兇手原本並不認識(Probably the victims were not personally known by the man)。被害人之間的關連還不清楚。目前正嘗試找出兇手的行為模式。
評估者:伯瑞.福爾摩斯(Brent Holmes)博士
這款game還挺麻煩的,而且感覺有些地方不夠細膩,所以在下懶得玩了...
個人覺得不細膩的地方是:
兇手在窗戶上留下十字記號,這個記號透過月光形成的陰影處,有一塊兇手留下的線索。
可是...天體的移動,每15分鐘就會有明顯的不同,那麼...遊戲中,女主角能在"陰影處",正確找到線索也實在太幸運了吧?莫非這也在兇手的計算之中?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李欣頻 -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yahoo轉來的舊文)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這樣的創作慾說盡了創作家為作品而醉、為作品而死的理由
本書作者以一種極興奮的筆法,加上過去坐談的問答集,完成這部暢談自己創作經驗的教本
對我來說,本書最精采的地方,便是作者對我們所釋出的創意改造、精神改造。
作者肯定了一切我們寫作與創造的慾望。
肯定每一絲一毫的點子,肯定每一分一秒天馬行空的幻想。
肯定空出時間,吸收新知的策略
肯定毫不猶豫,『不寫會死』的心理狀態
李欣頻是個真正的創意師。
如同歷史上的創作家一般,對創作有著幾近瘋狂的痴迷。
活著的目的是為想要創作
生存的理由是為想要創作
創作的原因是為想要創作
她歌頌著古今中外為創作獻身的人們
鼓舞著創作新人那顆不穩定的心
看完本書,Jackmis內心的創作慾已經完全復活了
我也想進入那種創作的精神狀態!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這樣的創作慾說盡了創作家為作品而醉、為作品而死的理由
本書作者以一種極興奮的筆法,加上過去坐談的問答集,完成這部暢談自己創作經驗的教本
對我來說,本書最精采的地方,便是作者對我們所釋出的創意改造、精神改造。
作者肯定了一切我們寫作與創造的慾望。
肯定每一絲一毫的點子,肯定每一分一秒天馬行空的幻想。
肯定空出時間,吸收新知的策略
肯定毫不猶豫,『不寫會死』的心理狀態
李欣頻是個真正的創意師。
如同歷史上的創作家一般,對創作有著幾近瘋狂的痴迷。
活著的目的是為想要創作
生存的理由是為想要創作
創作的原因是為想要創作
她歌頌著古今中外為創作獻身的人們
鼓舞著創作新人那顆不穩定的心
看完本書,Jackmis內心的創作慾已經完全復活了
我也想進入那種創作的精神狀態!
威爾.拉凡德 - 失控的邏輯課
(yahoo版的舊文)
溫徹斯特大學開了一門課程---『邏輯與推理204』。講師是L. 威廉斯。課程內容是尋找失蹤的波麗,並聲明若是同學們沒有在學期結束前找到她,那麼波麗就會被殺。
在這部故事裡,主角們走進行跡詭異的威廉斯教授的奇妙課程。在看到栩栩如生的事件後,同學們無一不被這堂課程的內容吸引而無法自拔。看似單純的課堂,竟然促始他們展開調查行動...
假設中的『波麗』到底遇到了什麼事?『波麗』的身影又若隱若現彷彿真實存在。
究竟哪些是謊言?『波麗』又在何處?整個事件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當真相大白的時候,你是否會不知所措?
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推理、懸疑小說來看,jackmis給3+1顆星(5顆為滿分)。理由是這部作品其實有些地方交待的不是很清楚。和那些留名的大師級大作來比,實在相形見拙。然而,這部作品倒是能給讀者們一些特別的東西。所以我為這些,多加一顆回去。
相信那些特別的東西,能夠給大家一些思考的空間。
不過,也不用想太多...
人,不過也是一種自然演進的機器,總是會...不大靈光...
哈哈!其實,想太多的那個人是我啦!
溫徹斯特大學開了一門課程---『邏輯與推理204』。講師是L. 威廉斯。課程內容是尋找失蹤的波麗,並聲明若是同學們沒有在學期結束前找到她,那麼波麗就會被殺。
在這部故事裡,主角們走進行跡詭異的威廉斯教授的奇妙課程。在看到栩栩如生的事件後,同學們無一不被這堂課程的內容吸引而無法自拔。看似單純的課堂,竟然促始他們展開調查行動...
假設中的『波麗』到底遇到了什麼事?『波麗』的身影又若隱若現彷彿真實存在。
究竟哪些是謊言?『波麗』又在何處?整個事件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當真相大白的時候,你是否會不知所措?
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推理、懸疑小說來看,jackmis給3+1顆星(5顆為滿分)。理由是這部作品其實有些地方交待的不是很清楚。和那些留名的大師級大作來比,實在相形見拙。然而,這部作品倒是能給讀者們一些特別的東西。所以我為這些,多加一顆回去。
相信那些特別的東西,能夠給大家一些思考的空間。
不過,也不用想太多...
人,不過也是一種自然演進的機器,總是會...不大靈光...
哈哈!其實,想太多的那個人是我啦!
東野圭吾 - 嫌犯x的獻身
(從yahoo版整理過來的舊文)
最近愈來愈感覺到,新推理小說的風格愈來愈多。
以往,社會派的推理小說經常給人詭計粗糙的感覺,使得喜愛本格推理小說的讀者們看得乏味。
然而,本格推理小說邁向『新本格』之後。社會派的推理小說似乎也有走向『新社會派』的趨勢。
這些新社會派的作品與舊社會派一樣,讓作者利用故事描寫人心、訴說社會亂象,但是在新社會派裡面,對詭計卻和本格推理小說一樣,非常講究。
個人覺得宮步美幸與東野圭吾的作品,似乎就是這一波的先驅。
本作『嫌犯x的獻身』應該能稱為本格系列的作品,然而在jackmis看來,它其實是發揮在非本格的領域上。尤其是描寫了一些蠻有趣的道理讓人值得發想回味。
嫌犯的獻身,這是一種犯罪者的浪漫嗎?
如果犯罪存在著真實的浪漫的話,那應該是建構在累積了無知與愚蠢的社會上吧。
最近愈來愈感覺到,新推理小說的風格愈來愈多。
以往,社會派的推理小說經常給人詭計粗糙的感覺,使得喜愛本格推理小說的讀者們看得乏味。
然而,本格推理小說邁向『新本格』之後。社會派的推理小說似乎也有走向『新社會派』的趨勢。
這些新社會派的作品與舊社會派一樣,讓作者利用故事描寫人心、訴說社會亂象,但是在新社會派裡面,對詭計卻和本格推理小說一樣,非常講究。
個人覺得宮步美幸與東野圭吾的作品,似乎就是這一波的先驅。
本作『嫌犯x的獻身』應該能稱為本格系列的作品,然而在jackmis看來,它其實是發揮在非本格的領域上。尤其是描寫了一些蠻有趣的道理讓人值得發想回味。
嫌犯的獻身,這是一種犯罪者的浪漫嗎?
如果犯罪存在著真實的浪漫的話,那應該是建構在累積了無知與愚蠢的社會上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