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對人工智慧有興趣。唸書的時候也曾經想要以人工智慧為研究的目標。只是當時不夠勇敢。因此在對人工智慧的瓶頸感到憂心的情況下,決定先往其他方向發展了。但是我還是有修相關的課程,也對相關的發展非常期待。
去年底,由Google的Alpha GO掀起的熱潮讓人們注意到人工智慧驚人的進步。圍棋是複雜度相當高的棋藝類遊戲。雖然只是黑子與白子的戰鬥,但是其複雜程度比起早些年就被電腦掌握的西洋棋高上許多。我還在求學階段時,這方面的相關研究還無法有效製作出足以和人腦對抗的圍棋電腦程式。但是去年那場大戰後,相信電腦的圍棋是否能與人腦對抗,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關於那場人機大戰的圍棋結果。最令在下感到不以為然的是,竟然有人認為電腦使用雲端運算是作弊。這是未來趨勢呀!大大!
同樣的觀點也在這本《人工智慧的未來》裡被提到。
《人工智慧的未來》的英文書名是《How to create a mind》,即《如何建立心智》。英文的原名非常重要,因為書中許多描述都是以建立一個人的心智為主,而不只是建立智慧。為了建立人的心智,必需要理解人的思考模式,人腦的運作模式,然後將其轉變成電腦系統。
在講述建立心智的過程裡。作者先是說明人腦驚人的思考能力,然後解釋大腦的運作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他除了再一次的讚賞人類大腦的驚人天賦,同時也試著要讀者們解放思想,不應受到侷限。這個侷限指的是邏輯上的、哲學上的,甚至是神性上的。作者最常拿出來挑戰的,是那些質疑電腦是否會思考、是否有意識的聲浪,這些提出質疑的人主要是認為電腦只是用人類設定好的演算法,搭配大量的知識庫來計算出答案而己,並不具有人類般的意識。但作者不這麼認為,因為人類也是透過生物形態的演算法與後天學習的知識來計算答案。如果電腦不算有意識,那人類也不能算有意識。這點我愈來愈贊同。我曾經和同事討論過Alpha GO等,現代電腦利用機器學習得來的成果。起先,我對其抱持否定的態度。因為我所以為的人工智慧應該是能求出最佳解。而這些機器學習都是用大量的數據來推算近似解。然而,當我同事問我,如果這樣的解不夠好,那怎樣的解才夠好呢?在下沒有辦法回答。概念上,當然是要追求最佳解。但是,如果Alpha GO等電腦的近似解就已經是最佳解,那不表示他們已經達到我想要的結果了嗎?如果用這種方式就能達到最佳解,就算是用推導的又有何不可呢?
這本書介紹了很多關於大腦的知識。以科普書藉來說,解釋的難度恰到好處。不得不說翻譯的人也十分高竿。
人類因為大腦皮質的出現(而且是大腦皮質最多的物種),因此得以進行深度的思考。在拆解人腦的過程,作者提出許多假設與實驗後的證據顯示大腦的運作方式其實沒有以往預期來的複雜,人腦中的許多部份都是重覆的結構,沒有太多不同的地方,這使得我們摸擬時的難度下降。此外,人類的神經網路的傳輸能力也比想像的差。以視神經來說。其視覺的解析度可是遠遜於高畫質的電視或電腦螢幕。是實上,我們人類只能看到幾個區域而己,其於的部份是大腦幫我們「幻想」出來的。
通過對大腦的了解。人類已經愈來愈能開發出運算效率和人類相近的電腦。作者認為這樣的發展會愈來愈快,如同人類其他的科技一樣,會發生類似摩爾定律的效果。到了2080年的時候,一個和人腦相當的電腦,只要花掉你1000美金即可。
此外,由於人腦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除非頭變大,否則不太可能更聰明。就算頭變大也不夠用。因為終究有其物理極限。於是未來的人類把部份的腦力放到雲端上是合理的事情。
縱觀上面兩段文章,在下認為未來的人類在智能上不會再存有問題。人人都可以智商180。所以想靠智商成功會愈來愈難(其實現代人就很難單靠智商成功)。能夠更有效的使用這些資訊技術的人才能成功。
《人》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書。這是我在逛誠品時無意間看到的。雖然當下只翻看了幾頁,卻立刻被作者對人工智慧的熱情感染。在此,我非常推薦對人工智慧有興趣的人來翻看。不需要太多的學習背景也可以來看。而對於已經有資訊背景的學者,讀起來應該會更有感覺。
我在此非常推薦這本書。這本書一定會讓你對人工智慧有不一樣的想法。也會讓您對大腦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感到無比驚訝。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Eric Conrad - Eleventh Hour CISSP
Since I spent a lot of time to read this book, I think I should make a comment for it and my study. This book named "Eleventh Hour," I think it implied that reader can learn all things within 11 hours through this book and get your CISSP.
In my opinion, the book truly can help reader to do that. It contains all information in CISSP exam. Furthermore, it organized information in a efficient way. A reader may really learn all information within 11 hours because this book only has around 200 pages. Compare with other books, this book only need 25% page for all exam information.
I think everyone who wants to take CISSP certificate should read this book. It can give you a quick recap. The only problem is the book is published on 2014 and I know CISSP exam is updated in 2015.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between this book and current exam. Even that, I think the book still worth to read.
In my opinion, the book truly can help reader to do that. It contains all information in CISSP exam. Furthermore, it organized information in a efficient way. A reader may really learn all information within 11 hours because this book only has around 200 pages. Compare with other books, this book only need 25% page for all exam information.
I think everyone who wants to take CISSP certificate should read this book. It can give you a quick recap. The only problem is the book is published on 2014 and I know CISSP exam is updated in 2015.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between this book and current exam. Even that, I think the book still worth to read.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Botthof and Hartmann - 工業4.0 - 結合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這是一部以理論為導向的作品,裡面的內容是對德國工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提案。很意外這樣的作品會出現在實是求是的工業大國。很不意外的是這樣的作品也只有工業大國才有能力、有說服力的現身。工業4.0算是把現今科技應用在工業上的最大體現。然後再加上一點冰冷技術以外的理論,是一部非常發人深省的作品。
本書讀起來有些沉悶,全文引用了許多實際發生的案例,以及許多的研究論文。將近三分之一都在做開場,說服讀者接受工業4.0的提案。重覆討論同一件事,交叉的引用。可能在下很快就被說服了,所以覺得很煩很浪費時間。
自動化是早就在做的工業策略。而在工業4.0中再加上大數據與AI想必不難想像。但是在工業4.0裡面,卻更重視人的存在,主張人機協作,而不是全然依賴電腦。
這點令在下十分意外,因為我總覺得,當機器人的成本掉到一個程度後,人工將會全面被取代。然而,在本書裡,全面取代人工不是目標,不是短期、中期甚至是長期目標。人,反而成為全面自動化中的關鍵角色。
人在本書中被定調成重要的角色。書中就對此做出了解釋,說明只依賴機器終將失敗的可能性,以及自動化中將「易犯錯」的人類從工作中排除,可是遇到複雜的問題時,又讓人介入處理等諷刺的現象。本書亦說明該怎麼讓人機協作,也就是人機協作中的注意事項和可能的科技發展方向。比如一碰到人就會立刻停止危險工作的機器手臂。
本書的內容雖然有點雜亂,但還算豐富,確實給人洞悉未來的感覺。裡面提到的人機協作理論令人感到十分興奮。真想知道這種協作發揮到極致會是什麼模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知道了呢!
本書讀起來有些沉悶,全文引用了許多實際發生的案例,以及許多的研究論文。將近三分之一都在做開場,說服讀者接受工業4.0的提案。重覆討論同一件事,交叉的引用。可能在下很快就被說服了,所以覺得很煩很浪費時間。
自動化是早就在做的工業策略。而在工業4.0中再加上大數據與AI想必不難想像。但是在工業4.0裡面,卻更重視人的存在,主張人機協作,而不是全然依賴電腦。
這點令在下十分意外,因為我總覺得,當機器人的成本掉到一個程度後,人工將會全面被取代。然而,在本書裡,全面取代人工不是目標,不是短期、中期甚至是長期目標。人,反而成為全面自動化中的關鍵角色。
人在本書中被定調成重要的角色。書中就對此做出了解釋,說明只依賴機器終將失敗的可能性,以及自動化中將「易犯錯」的人類從工作中排除,可是遇到複雜的問題時,又讓人介入處理等諷刺的現象。本書亦說明該怎麼讓人機協作,也就是人機協作中的注意事項和可能的科技發展方向。比如一碰到人就會立刻停止危險工作的機器手臂。
本書的內容雖然有點雜亂,但還算豐富,確實給人洞悉未來的感覺。裡面提到的人機協作理論令人感到十分興奮。真想知道這種協作發揮到極致會是什麼模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知道了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