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雷葆華等學者 - 雲端大實踐:透視運算架構與產業營運

雲端科技一詞,相信經過年初的一場選戰後,應該沒有人不知道了吧?jackmis本身從事資訊業,在數年前就聽過這個名詞。因為在資訊界裡面愈炒愈熱,所以也就試著對其內容進行瞭解。然而,在看過內容後,在下只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沒什麼新技術,所以也就沒有特別的再追蹤下去了。由在下的觀點,雲端科技是分散式應用的一種極致表現...就這樣,沒了。於是,之後再看到雲端的東西,jackmis也只是稍微看看而已,並沒有太過在意。不過,由於前陣子老宋又拿出來提,而且愈來愈多大型企業大動作的投資這一塊,jackmis心想可能誤會它了,因此到書店找幾本書來確認一下自己的想法。

jackmis選這本《雲端大實踐》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它說到「實踐」的部份。光是概念的東西,網路上一堆,寫得天花亂醉,卻寫得不夠深入,難以感受。就像是雲端服務的提供者在老王賣瓜而已。因此在下認為說明「實踐」很重要。本書就說明了實踐,並整理了實踐,讓在下感覺非常適合初入雲端的學生探究。第二個原因則是我買下此書的重點...那就是,筆者也不穢言,承認「雲端科技」沒有新技術。這非常有意思。寫一本介面雲端科技的書卻又承認那裡沒有新技術。在下心裡的想法得到了共鳴,看來這幾位作者能從在下最疑惑的部份說明所謂的雲端科技。

筆者的說明非常詳細,由淺入深,令人滿意。中間關於雲端概念與實踐的部份雖是重點,但得要各位看倌自己買書去看,或是從網路上的資訊追蹤。


在此,jackmis與各位分享的是對於雲端科技是否為一新技術所做的說明。依筆者所言,雲端科技是許多舊技術與經驗的結合,為的是創造與滿足新的需求。就好像一盤新設計出來的料理,會用上古時代就出現的火來煮(當然也可能用微波爐,例僅示意),卻不得不承認裡面大有看頭。從作者的觀點來看,雲端科技是電腦與網路不斷發展下的必然產物,是必然會產生的概念。當此概念產生後,許多已存在的科技將會被用進雲端科技裡,變成一個新的科技模式。

以jackmis的觀點來看,雲端科技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名詞變成了入門的關鍵門檻--規模。這個規模,指的是技術能力,指的是資金與資源。當今能在雲端科技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都是已經在這個門路上投入許多心力的企業。他們所累積的能量已經不是後進者可以輕易追上。jackmis感覺,後進者若是沒有足夠的資源或是出人意表的技術能力,幾乎沒有辦法分一杯羹。半調子的企業進入雲端科技提供各式Service的市場,恐怕會被殺得片甲不留。然而,jackmis也知道許多國內的中、小企業企圖以解決雲端技術中的部份問題來打入市場,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進攻模式。

總而言之,雲端科技雖然不是展新的事物,但這朵雲是存在的。而且,雲朵對資訊界與使用者們的影嚮也會愈加劇烈。我們必須有所準備,更要即起直追。以本書的介紹,作者認為雲端科技還在發展階段,而且大概還要10年以上才會完成,這是我們所剩不多的機會。jackmis感覺,若是我們若沒跟上雲端科技的發展,未來的新資訊技術,恐怕更難再跟上了。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谷川流 - 涼宮春日的憂鬱

雖然在下喜歡看動畫,但嚴格來說我算是不喜歡輕小說的那類人。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不喜歡,而是因為之前看到有編輯將一些在下認為不是輕小說的作品也納入輕小說之中,感覺非常不是滋味。輕小說和其名號一樣,也很年「輕」,用不著把前人的巨作強歸輕小說吧?你不能說故事中出現了神怪超能力就成了輕小說,否則奇幻小說全部都被輕小說吃掉了。人家可是在設定上下足了功夫呢!

在下認為的輕小說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這類小說必定有些重要的設定是淺薄的,有時是邏輯,有時是世界觀,有時是人物關連,有時是故事節奏。雖然我不喜歡輕小說,但也不是完全沒辦法接受。如果說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大概就是編輯的大腦吧。

言歸正傳,我們回來談談輕小說的巨作《涼宮春日的憂鬱》吧。

這部作品可以說是用破題的方式,宣告自己是輕小說。女主角令人驚訝的發言,相信不但嚇壞她的同班同學,更驚喜了小說大獎的評審。



如果你們之中有外星人、未來人或超能力者的話,儘管來找我吧

涼宮春日,一位不干平凡的小女孩。若你不是上列人等,任意與她對話,下場就是被賞一記白眼。而我們的主角因為就坐在春日的前面,所以就只得不斷被欺付。但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來一往,令人難堪的對話,似乎漸漸讓女主角打開心門,讓主角的生活起了驚天動地的改變。

這部作品充滿了高度的幻想性,作者用他不可思議的大腦把故事中的角色做了奇妙的連結。在世界觀的處理與邏輯演繹上,突破一般小說的藩籬,給予讀者許多新的思維與啟發。jackmis想,這部作品影響了許多近代的創作,最近的許多動漫畫都看得到它的影子。

重新思考這個世界,這或許是哲學性的議題。在這部作品裡,世界被重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想,這大概就是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了。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麥可.路易士 - 魔球(Moneyball)

就在最近,這部作品用同名的方式以電影呈現在大眾面前。但很幸運的,jackmis看的是小說,翻譯的小說。

《魔球》的小說主要在探討美國職棒大聯盟(MLB)隊伍的選球員策略。從小說來看,作者所下的結論就是--沒效率。多年來,被稱為邪惡帝國的洋基隊花了大錢卻只拿下2009年的世界大賽冠軍;許多球隊也花了許多錢,卻戰績不佳,甚至輸給全隊薪資倒數的球隊。而在球員方面,球速超過150km的投手就算被打爆也能上大聯盟;投不到140km卻總是能安全下莊的投手卻只得待在3A(高階的小聯盟球隊,是大聯盟球隊的子隊,用來培養球員)。棒球人對此的感想是誰誰誰運氣好,誰誰誰運氣不好;但是另外有一群人,他們不相信這與運氣有關,至少,不能永遠把問題推給運氣,一定可以抓到某些分析方式。

這個議題jackmis蠻驚訝的。我在玩MLB相關遊戲時,當挑選球員,一定會分析他們的數據,以及這個球員是否擁有我需要的能力。然而,MLB的球探卻只是看一眼,就『感覺到』球員是否有足夠的潛力。真是胡扯。

本書的主角--比利.比恩--就是個不信球探直覺的人。他自己本來就是個高大威猛的壯漢,被球探看好,「感覺」他能成為明日之星。然而他沒有。因此,他親身感受到一件事--高大威猛不是好球員的基本要素。那麼,基本要素是什麼呢?比恩經過多年的研究後了解到,你沒辦法從球員身上看出來,你只能從球員表現出來的數據看出。在遊戲裡面,球探看人看的很準,畢盡一切都是電腦計算出來的。但在真實世界裡,球探看人的眼光卻差得要命。他們實在該學學電腦裡的球探,從數字裡找球員。

本書中的比恩憑藉著他的堅持與「獨特」(真沒想到竟然只有他這麼做)的選擇球員策略,創造了多年來一直都是薪資後段班,戰蹟卻都前段班的奧克蘭運動家隊。他所掌握的密訣倒底是什麼呢?各位不彷親自去瞧瞧。

在書的最後面寫了,即使比恩證明了他的策略正確,仍然有許多人拿運氣消遣他。真是夠了,美國不是先進國家嗎?那些有能力在大眾面前發言的人,怎麼會寧願相信運氣、直覺,而不相信數據?比恩並不生氣,最好大家都覺得他是個騙子。這樣,比恩就可以安心使用最佳的選人策略,而不會有太多人和他搶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人材。

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本書再次告訴我們:只看人的外表,找不到其真正價值。這實在值得我們銘記在心。而帶給我們更重要的是:永遠不能放棄去尋找那種,找到人們真正價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