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劇透注意】Mark Palansky - 記憶重現(Rememory)

今年就用記憶重現收尾吧。

收看《記憶重現》,老實說是衝著『小惡魔』的人氣的關係。小惡魔是冰與火之歌裡面的一個角色,是一個領主的次子。他雖然身患侏儒症,但是比起其他健康俊美的角色們,更為睿智、有勇而且敢愛敢恨。演出者是彼德.汀克萊傑。他與劇中人同樣身患侏儒症。而在他傑出的演義下把小惡魔完美詮釋,甚至是超出這個角色給人們帶來的印象。(雖然最新這一季的小惡魔表現的有點阿呆)

曾經看到一篇訪問他的記錄裡,看到訪問者問他會不會在意別人討論他的缺陷 ?汀克萊傑只是簡單的回應自己已經過了那個會記較這件事的年齡。我們這些健康的人,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吵不休。是不是也該更豁達一點呢?

《記》的故事裡,主角為了翻回自己的記憶而找上了一個研究記憶的專家。這個專家發明了一種機器,可以把人的記憶從內心深出翻找回來。然而,在主要開口要求幫忙前,這位專家竟然遭到殺害了。

主角用了計,盜走機器。想用機器找回記憶,卻又不得其道。他試著藉由找到兇手,訪問專家的實驗對象。一來是進行探案,以回報這位已故的專家。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找機器的使用方式。

隨著受試者一一出現。主角也愈來愈接近真相。故事試著探討記憶的真諦。為什麼人們會記得?會遺忘?想要從中找回什麼?還是想忘掉什麼?

記得之前在看《人工智慧的未來》一書時,該書作者提到,人類的大腦有很多重覆的結構。所以要在數十年內完全解析大腦的組成並非天方夜譚。然而,人並非只是這些結構所組成,而是這些結構中堆疊的東西,比如知識、記憶。人是這些東西組合起來的。就算是相同的結構,裡面的內容不同,就不會是同一個人。沒辦法透過了解大腦的結構來判斷、預測人的行為。要從這個人的知識與記憶去分析。

在《記》裡面也是一樣的。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劇透注意!!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故事的最後,原來專家的死是因為他企圖刪除自己的記憶。這太合理了。沒有了記憶的人就像沒有內容的大腦。失去記憶延續性的大腦崩塌了當然就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必然會死去。

本作裡,小惡魔演出的是一位雖然個性陰鬱,卻能為了真相、為了找回自己的記憶而不斷前進的角色。他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人物。不得不說汀克萊傑選的劇本不錯。

網路上對這部作品的評價也很正面。

在此推薦給喜歡懸疑作品的各位。

肯.羅賓森 - 發現天賦之旅

這幾年看了很多勵志與自我成長的作品。甚至看得比剛出社會時還要多。照理說應該在出社會前後閱讀這類叢書,沒想到工作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自己也有需求重新自我檢視。

這類指導自我檢視的方法,引領自我成長的勵志指南,少說也看過10本以上。扣掉沒有細心翻閱的,應該也超過5本。《發現天賦之旅》應該會是我這幾年的最後一本吧。下一次要隔段時間再看有沒有緣份閱讀同類型的作品了。

會有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朋友的一句話。我那個朋友目前為止的人生比我成功許多。而他自稱從不看這類作品。成功的人總能自我激勵、自我提升,因此他認為裡面寫的都是廢話,千篇一律。在下並不全盤接受,但也不得不承任這類書籍看多了,很容易發現相同的核心理念。

其實在人生的旅程裡,許多人吸收知識、實踐,然後重新檢視。接著調整,再實踐、再檢視。如此往復循環。漸漸的也發覺自己想要的。或許也找到方向往那個方向前進。偶爾力不從心的時候,就會需要一點外力幫忙推一把。

勵志的作品會是一帖良藥。

這些勵志的作品能一直出、一直出,是因為人們總是想看看有什麼可以找到最適合或最大化自己成就的祕訣。不過當然沒有那麼容易。通常只能幫你分析再分析,試著把你的心態調整再調整。這裡的方法都很類似,也就是經常被說成「千篇一律」的那部份。

不過,每一部作品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發》的內容裡也有。他將個人做了延伸,除了同樣的自我分析、心態調整外,《發》要你試著了解「你的族人在哪裡?」。這裡提到的族人並不是同血緣的人,而是和你契合的人。當你找到這個人,或是這類人,那你就離你的天命不遠了。

作者對於怎麼分析你是哪一族的?怎麼找到你的族人?提出了他的看法。這是《發》那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也是最精華的地方。而且本書的書寫四平八穩。以勵志作品來說是上乘之作。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尋求自我成長機會的作品。《發》會是不錯的選擇。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臥斧 - FIX

一段時間沒有閱讀國人的推理作品了。臥斧的這部《FIX》不但取材貼近現實,內容嚴謹扎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本書叫《FIX》有很多原因。不過我想作者最想FIX的是那些冤案吧。本書是一系列7篇的短篇故事,故事都改編自台灣三十年來的真實事件。都是一些有冤案爭議的命案。難得台灣有不錯的懸疑作品,小弟就不要說太多,免得無意破壞了作者精心製作的故事。

第一篇的故事叫《敲木頭》。改編自鄭性澤案。非常巧合的,在下閱讀本作的同時,鄭性澤已經無罪定讞了。在這篇故事裡面,作者就帶著讀者們穿越時光,像是回到命案當時,親臨現場般,重新檢視這場命案。從維基百科上的訊息來看,鄭案最後變成無罪,主要是警方在偵辦的過程中發生許多瑕疵。這些瑕疵不但使得警方的指控變得不可信,更直指鄭無罪的可能。

然而,維基百科上卻沒有指出為什麼鄭會被下獄,蒙受不白之冤。作者就針對這點發揮了小說家的本領,為讀者們提供了一點思考空間。在此幫作者重申一下,雖然改編自真實事件,但是為了故事性,仍有許多作者加入的喬段,請不要用小說來判真實事件的案。

作者在書的最後面說自己非常討厭冤案。認為冤案是極大的惡。我想這點應該沒有人反對。沒有人希望無辜的人背上不屬於他的罪行。更甚者,冤案甚至表示真兇還逍遙法外。一想到這種犯下罪行的人還在社會上閒晃,能不教人擔心嗎?

冤案很令人敏感。面對冤案,無辜的人要受罰,旁人擔心自己落入一樣下場,而執法的人則是不願意或不相信自己造就冤案;這嚴重傷害執法人員威信。它就是這麼可憎的存在。

本書讀到最後面,一個更為爭議的組織出現在作者的銘謝裡--台灣廢死聯盟。直白的說,在下是支持死刑的。我們應該都知道,有一派的學者認為罪犯之所以犯罪,是社會的問題而非犯罪者個人。以此為出發點,這一派的學者認為懲罰犯罪者個人並沒有辦法改善這個社會。然而,在下卻認為為了讓這個社會有更好的發展,有些重大刑案的罪犯仍然應該和社會永久隔離。而隔離的實行方式裡,最好的就是死刑了。省錢又省時。但是我也必須同意的是死刑的判定必須非常小心,以免冤案發。要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冤案是支持死刑的我,唯一無法釋懷的問題。

廢死是吵不完的議題。我想就討論到這裡吧。本書的作者在故事中也未在這個議題上著墨。若是轉移本書的冤案焦點就不好了。

如同我開頭寫的。本書的內容嚴謹扎實,是部上乘之作。而且它的內容又貼近時事。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在此推薦給各位。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Same Origin Policy心得整理

最近被一個朋友念。問我這一年來做了什麼。感覺什麼都說不上來,但認真想了一下,這一年來也是做了很多學習、很多嘗試,也有了很多心得。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如果不特別記錄下來,恐怕真的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

即然如此,我就把最近做的一些學習留在這裡做分享吧。

===========

何謂Same Origin Policy?

Same Origin Policy即同源政策。簡單的說,是現代瀏覽器增加的一種安全政策。要求瀏覽器確保網頁中不同來源的腳本與資源不會被交互存取。

其實在早期的瀏覽器中,是否能交互存取不是重要議題。因為當時的網頁技術還不夠強大、成熟,因此比較沒有注意到這個東西。交互存取反而讓網頁腳本的開發變得更為彈性...或是混亂。想得到的,就是保護各網站間的Cookie。

很快的,駭客們發現了跨站腳本攻擊(XSS)與各種新型態的XSS(比如跨站請求偽造(CSRF))攻擊。能利用交互存取的方便性從瀏覽網頁的羔羊身上偷取資料。駭客們只要設法讓自己的腳本被受害者讀取到,接下來就等於控制了羔羊的瀏覽器。此外,隨著網頁技術的成熟,新興的網頁技術讓網頁程式、腳本變得強大,這更助長了駭客的力量。一個強大的瀏覽器被控制了,就表示使用者的電腦或裝置也可能被控制。

XSS簡單的說就是駭客拿某個第三方的網站當跳板,讓瀏覽該網站的使用者執行到駭客的腳本,然後進行進一步的攻擊。實例就像是十幾二十年前的Javascript炸彈。駭客(這麼low,應該是怪客),在留言板裡面留下一個Javascript,不斷的跳出警告或是新視窗。然後使用者讀到這個留言的時候,就會被不斷出現的警告或是新視窗搞到煩,甚至是瀏覽器或是電腦當機。

CSRF則是讓使用者讀到駭客更複雜的腳本。腳本的內容可能是呼叫銀行做轉帳。如果被害人正好通過了網路銀行的登入,那麼網路銀行可能會無法分判這個轉帳的請求是駭客的腳本發的?還是被害人發的?因為請求都來自同一個(被害人)、登入過的瀏覽器!(各位不用擔心使用網路銀行。這種攻擊已經行之有年。銀行大都已經有防範機制)

上述的兩類攻擊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要讓被害人讀到腳本並執行腳本。駭客的腳本被執行後,被害人瀏覽的網頁的內容根本是雙手奉上。

而同源政策(Same Origin Policy)的實行大幅度的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理由是駭客要把讓被害人執行攻擊腳本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是駭客要設法把腳本搬進中介網站,然後中介網站將腳本展示到被害人的瀏覽器。然而中介網站絕不會輕易的加進來路不明的腳本。同時,許多中介網站也開始檢查輸入的資訊,避免前述Javascript炸彈的情況發生。

這使得駭客只能從其他地方進攻。比如在現代瀏覽器多頁籤的功能下,從A頁攻擊B頁。這種場景通常是A網站的資安比較弱(或甚至是駭客自營的),然後透過瀏覽器內部資源共享的功能(漏洞)和不同的頁籤做資源的交換。

這種情境下,駭客的腳本與中介網站將被瀏覽器認為是不同來源。因此可以切斷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而保護網頁的使用者。

Same Origin Policy的影響

在同源政策的影響下,不同來源的資源、腳本,不會互通有無。瀏覽器負責將非法的存取擋下來。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Chrome、Firefox在做安全更新。有一些就是白帽駭客們找到了可以突破同源政策的手段。

然而,同源政策也會降低腳本的彈性。這要怎麼處理呢?底下有做一些說明。

突破Same Origin Policy


有一些應用會需要在不同源的腳本或網頁間互取資料。解決方案分兩類:宣告放棄同源保護,以及走其他通道。

如何放棄同源保護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TW/docs/Web/HTTP/CORS

在Http Header裡面增加「Access-Control-Allow-Origin」。這招叫CORS。

不是單純加上去就可以運作的。詳細可以自己Google查詢。或是看我上面提供的連結。

如何走其他通道突破同源保護

基本上就是用各種方法「間接」的去存取不同源的資源。比方A站的腳本把資源或狀態打到C站;B站的腳本則到C站去取。如果是指令的話,可以改成A站的腳本監聽C站是否有人下了命令。然後B站的腳本發命令到C站。

上面這招可行。但其實有一些更輕便的「定石」可以用。比如postMessage。postMessage就像是網頁頁面裡的Message Queue。開發人員可以透過丟Event到Queue裡面,或是監聽Queue裡面的Event進行兩個站的資源或腳本交互作用。同源政策似乎是認為Message Queue的操作與管理應該是開發人員自己能控制的,所以沒有強加管控。開發人員應自行控制什麼腳本可以被Event驅動、什麼資源可以因Event露出。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中田永一 (乙一) - 吉祥寺的朝日奈君

這部作品是和《百瀨,看我一眼》同時拿到的。自從推薦朋友乙一的《斷掌事件》之後,成功的把朋友推入火坑,變成乙一迷。現在追乙一的作品追的比我更勤。

《吉祥寺的朝日奈君》是乙一化名中田永一的另一部作品。故事內容的氣氛比用乙一的名號寫的作品來說輕鬆許多。感覺得出來乙一換名字出版,一個目的就是不希望讓他的筆名把故事綁架,這樣的做法讓購買本作的讀者們更不會有不合理的預期。

《吉》裡面是五篇青春揚溢的短篇小說。 其中四篇的主人翁是國高中生。內容幾乎是一些淡淡的男女愛戀關係。即使是化名中田永一,乙一也會在作品埋下伏筆,讓讀者在唸到最後心裡扯那麼一下。

本作的書名用的是裡面其中一個短篇的篇名。『吉祥寺的朝日奈君』正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比起《百》以及《吉》裡面的其他短篇,這部故事比較不是純愛的走向,在下卻看得最興奮,莫非是到了危險的年齡!?總的來說『吉』就像比較健康的《失樂園》;又或是比較清純的《晝顏》(日劇)。內容有點「不倫」,而且也如《失》及《晝》那般,故事中的兩人在各種因緣下起了相互的純愛,而不是兩個愛跑夜店尋求刺激的玩咖。雖然經常看乙一書寫一些沒血沒淚的變態,沒想到表現起禁忌的愛也是非常令人有感覺。竟然像看《晝》一般,莫莫為這段禁忌的愛感到捥惜。

另一部短篇《開始交換日記!》則用上了有點像《長腿叔叔》的結構。採用不連續的方式構建故事主體。張力雖然比不上《長》那樣的經典大作,但是這個挑戰算是很成功。相信讀者在閱覽的時候也不會因為不連續的結構而無法融入。

《吉吉祥寺的朝日奈君》是乙一化名中田永一的作品裡面,目前我覺得最好的一本(不過我也才看兩本而已)。如果喜歡乙一、好奇乙一推出了什麼樣的作品,我想選擇本作會是最佳抉擇。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東野圭吾 - 虛像的丑角

這部作品收錄了東野圭吾七個短篇推理小說,主角是前幾年非常出名的「伽利略」湯川學。從維基百科的資訊來看,是把日本出版的兩部單行本整理成一本在台販售。個人非常喜歡東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但是我還是得說自己被本作騙了。本作的內容和幾年前上映的日劇「偵探伽利略」裡的內容完全一樣。這讓期待新作的我感到有些受騙。而在閱讀的同時,腦海裡也時常浮現福山雅治的尊容。

湯川學是一名大學副教授,專門的領域是物理學,綽號「伽利略」。從電視劇來看,湯川老師的學習範圍真是無邊無境的廣。但仔細想想,唸書的時候教授說到,碩士是研究的深,博士是研究的又廣又深,所以湯川大大這麼殺也是合理的。畢盡現代科學的突破,往往是多個領域間交互學習的成果。

伽利略感興趣的事件是常人認為無法解釋的現象。雖然一般人無法解釋,但是在伽利略老師的眼中卻不見得無解。然而,雖然伽利略不喜歡和科學無關的案件,但是只要事件到他身旁,似乎都還是願意協助,有些悶騷。


在《幻惑》這篇,主角面對的是使用念力殺人的事件。犯人老實的自首了。但是強調自己是用念力殺人。在《心聽》的故事裡,一間公司裡有多個人出現了幻聽。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有別的原因?《透視》這部談到一位有透視能力的陪酒女。主角當然不相信「透視」這種事囉。而《念波》的故事討論了雙胞胎心電感應的神祕現象。分隔兩地的雙胞胎妹妹竟然看到了百里之外殺害姊姊的兇手的模樣。

這些「很有趣」的事件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真相?雖然看小說也不錯,但我更推薦各位去看看日劇。那個畫面感更有意思。

松本清張 - 黑色樹海

這部作品和之前《買地方報紙的女人》一樣,是在某stream TV看的。原本沒什麼期待,因為《買》雖然有田村正和以及廣末涼子的演出,給我的感覺卻不算好看,所以在看本作時,心裡是有些不願意的。不過,本作確實好看多了。網路上的評價也都高於前作。以戲劇來說,確實比較能讓觀眾覺得有趣。

主角(北川景子)和姊姊相依為命。某日,姊姊出了遠門後竟車禍客死異鄉。主角被通知領回姊姊的遺體。隨之而來的卻是愈來愈多的謎團。姊姊的遺物為什麼隔這麼久才找到?為什麼姊姊會去那裡?車禍的地點根本不在和姊姊出門時說的目地的的途中。為什麼姊姊有換坐位的跡象,換坐位的原因又是什麼?隨著接替姊姊的工作,主角也知道愈來愈多姊姊的人際祕辛。事件的關係人也都紛紛出現了。

這個故事用一個事件說明了,即使是親密的姊妹,卻仍然會有許隱藏的祕密。就像女主角也不知道姊姊許多的私生活一樣。是松本大師一貫探討社會與人性的一種隱喻。

本作的女主角北川景子演的非常好。讓人能輕易的融入故事之中。北川景子這幾年進入了成熟期,有愈來愈多以他為女主角的好作品不斷的登場。我想,這部作品,光是滿足她的戲迷就很足夠了。

最後,雖然松本清張是社會派的大師,但是推理小說的驚奇要素還是掌握的很好。故事的最後,真相就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呈現了出來,相當有趣。而本作的故事也安排的很好,相信觀眾們會喜歡。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霧滿攔江 - 山海經密碼

這部作品一開始非常有趣。把中國神祕的古書「山海經」中暗藏的資訊解釋成非常有趣的故事。誠如本作所言。許多古代的故事都會變成隱喻留在古書中。這件事因該古今中外都有。作者就以這種「陰謀論」,把古代許許多多陰謀揭露出來。

這些陰謀就包括黃帝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大禹終結禪讓的真相,上古奇妙生物所代表的義意。「山海經」本身的神祕感加上揭露這些上古君王的真面目。說實在的,看得非常開心。

然而,本作到中後段開發,因為一直在重覆相同的邏輯,而且一直引導到男歡女愛。讓本書給人的感覺突然變得低俗,了然無趣。變得不好看了。

不過本書對「山海經」的解讀發人深省。或許我們可以好好運用這份想像力,創作更棒的故事。

松本清張 - 買地方報紙的女人

前陣子開始試用一些stream TV的app,乘機欣賞了幾部推理作品。本作《買地方報紙的女人》便是其中一部。松本清張的故事大概會是什麼內容,在下心裡大概有幾分掌握。看倌們可以從我過去的文章得知,他是一個社會派的作家。所以不是以設計高深的詭計為目的,而是探討犯罪與社會。這部作品由田村正和和廣末涼子演出。故事採用半破題的方式,讓觀眾們一開始就知道誰是兇手。甚至比起擔任本作偵探的田村正和來說,觀眾們幾乎可以說是「全知」的。

觀眾在本作從一開始就大概能知道作案的方法。因此本作的懸疑之處其實很低。比較奇特的是,兇手本人超常識的用粉絲情誼的方式騙到報紙,這實在是非常詭異的招式。或許現在網路發達的我們,不會為了某個小地方的報紙而大費周張的去取了吧。就算是奇奇怪怪的小東西,網路上有時竟然也能找到。

這個行為本身就已經很詭異了。當然也就引起主角的注意,而反過來調查兇手的動機是什麼。經過一番調查,除了解開了命案外,社會派最重要的重頭戲--為何而犯--也在主角的追查下被揭露了。

本作其實算不上什麼大作。個人看得時候覺得很平淡。看完後更覺得不知道該怎麼下筆寫心得。大概是本作的年代太久遠,所以已經失去很多值得一提的價值觀了吧。喜愛田村和廣末的觀眾們還是可以去看看。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哈拉瑞 - 人類大歷史

這應該是一部非常知名的作品。除了它深受好評的評價外,更因為進入了許多大人物的書單而讓它變得更炙手可熱。本書的英文書名直接翻過來叫做--智人。與其說這是一部介紹人類歷史的書,它其實更是一部研究了智人這種動物的科普報告。內容說明了智人的起源,以及智人為何獨步全球的原因。

現在的人們已經普遍認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應該是在某個時間點,由靈長類的某一個分支轉變過來。除了人類,尤其是智人這個物種,沒有一種生物可以像現在這般,說是稱霸地球也不為過。而在地球悠久的46億年間,智人只靠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就做到了。

智人並不是在幾千年前才進化成現在的模樣。百萬年前的人類其實就和我們一樣聰明。以作者的說法,一個百萬年前的人好生打理一翻,你也分辨不出他是否為現代人。在這百萬年來,智人經歷了許多時期。每個時期都對智人的生活方式做了莫大的改變。使得智人的群落得以擴大。比如政治、農耕、宗教等發展。

作者做為一名科學家,並不會避諱的告訴我們,有些事情現今學者仍無法解釋。比如為什麼父權文化、父系社會為什麼在世界各地都發展的比較多。但作者也說了,因為西方人開始認同科學的精神,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才使歐洲帝國得以的崛起。作者拿出了科學精神出現前後歐洲人製作的地圖。在科學的概念發展前,就算當地的人們未曾去過的地方,製圖師仍然用自己的想像力畫出來了。而在科學的概念發展後,未曾探索過的地方變成一片空白。這甚至可能激起人們探索的慾望。更讓歐洲在幾百年的時間與地球上其他勢力拉開了科技的差距。

說到底(或最前頭),智人與其他物種比起來最大的不同在於願意相信抽象的事物。我們沒實際見過麥克.傑克森,但你依賴諸多事證,相信他存在過,相信他留下了好音樂。你存款帳戶上的數字,手上的銅板鈔票,雖然就是一些符號紙張,但你相信他們能用來換取你所需要的資源。好比這幾年正紅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如果人們都相信比特幣,那比特幣就是一種有價貨幣,而不需要任何監管與實體等價的物質。

因此,操作人們的「相信」變成了領導者的功課。每個年代的領導者都有著不同的賤招。比如武力征服,君權神授。近期的是法西斯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與民族主義等。其實法西斯是什麼,成員可能不知道,但只要成員認同身上掛起的法西斯招牌,他就會認自是自己是「法西斯國」的。或許明明有很多替代產品,但你就是買Apple的產品,因為你認同它,購買/消費它,你覺得自己和Apple的消費者們是一國的。民族主義也是。只要你相信你是哪個民族的,你就覺得同民族的是一國。即使不同民族的人之類的DNA差距已經小到不行,或是那個「民族」根本也是捏造出來的。這種事理解了就理解了。有時想要「不相信」也很難。畢盡整體社會「相信」。

這本書花了500頁左右幫智人留下了完美的詮釋。把古往今來的演變以及其脈胳給演義清楚。或許對走在現代的人們來說,過去發生了什麼似乎不如持續往未知的未來探索來得有趣。但是對於人類帝國為何能發展至今仍有許多好奇的人們就值得花時間來閱讀此書。書中有太多細節是我們這些人類學門外漢未曾得知的。

此外。據我所知,作者之後又寫了另一部作品,並在該作中對人類的未來做了點預測。裡面的內容和本作一樣,再次的震憾了我。裡面可以說到人類將演變成相信「AI主義」,而這最終會導致「全球的統一」。就在我準備要被說服時,這幾年的世界情勢讓我感覺好像結果還說不太準。世界各國的領導者們還是各懷鬼胎。科學與科學家其實也不過就是這群人的工具(書中有提到)。或許,預測未來還是太困難了吧。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安琪拉‧達克沃斯 -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曾經在TED發表演講,知名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將自己對恆毅力研究的畢生熱情,分享給想要豐腴人生的讀者們。

本書大致分為三大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在定義恆毅力,說明它的存在性,說明它的效果。這一段介紹很多恆毅力的例子,一開始讀起來還算有趣,不過久了讀起來有點厭煩,因為我是相信有恆毅力的人,所以作者一直在證實一個我已經相信的東西,其實讓我感覺有點浪費時間。

第二部份開始探究恆毅力,把它的元素與內函定義出來,用科學的方法,把一個抽象的東西變得可以量化的學科。經過這層摸索,讀者們可以更清楚恆毅力的本質。恆毅力是一種努力加上持續投入並進步的力量。它需要對目標的熱情。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第三部份是如何培養恆毅力。就好像興趣,作者認為興趣不是經由內省發現,而是透過和外部互動時被激發的。無法光憑意志力喜歡上某些事物。而持續投入不是重覆做同一件事,必需要進步才行。對於想要培養恆毅力的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最近有一個說法像是,學習了一年,然後用這一年的學習重覆五便(五年)。這樣是不會進步的。因此,設定目標刻意練習來自我成長,這比盲目累積經驗有用。刻意練習是會累的,甚至是討厭的,要適度休息。用熱情去克服討厭。有熱情的人懷抱希望,學習樂觀。不向痛苦退縮,不輕易放棄,不輕言妥協。

對於要培養恆毅力的團體而言,必須注意同儕的影響。卓越團隊的成員能帶來好的影響。個體加入團隊後易被同化。這和孟母三遷的原理一樣。白話一點的例子就像考到爛學校也不用去讀了,因為沒有強強聯手的環境,只是虛渡光陰罷了。除非你有自制力。但有自制力怎麼會考到爛學校呢?

最後的最後,作者也說恆毅力也不是評價人的唯一標準。大家也別壓力太大了。幹什麼要每個人都當王永慶、郭台銘呢?我們有時也只要抓住平凡人的幸福就好了,不是嗎?

這本《恆毅力》是部好作品。我覺得年輕人或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應該讀看看。

中田永一 (乙一) - 百瀨,看我一眼

這是知名作家乙一化名為中田永一寫的一部輕鬆小品。或許成名的太早,名人的包袱太重,這種作法或許更能讓乙一寫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吧。

本書裡是數篇短篇故事。故事都有著輕淡奇妙的感覺。就是那種任何人都不覺得合理,但好像又真的存在著的一些人際關係。故事中的人們再自然不過的維繫著這樣的關係,看得讀者心裡歪歪斜斜的,造就那種莫名的奇妙感。這層奇妙有時是淡淡的喜,有時是淡淡的愁,更有時候是淡淡的驚訝。不是莫名奇妙喔!

第一個短篇就是《百瀨,看我一眼》,是主角幫中學時,親友間唯一上得了檯面的學長帶打照顧地下女友的故事。學長人太受歡迎,有一個明星女友,而這個曾經真正交往過的女友就變成地下女友了。這位女友就是百瀨。面對不成材的自己,主角心中那句沒說出口的「百瀨,看我一眼」到底有多愁?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看。

 《小梅經過》則塑造了一個有趣的情境。把它拍成一個短劇來娛樂大眾效果應該不錯。主角因為某種原因過著雙面的人生。這也讓他體驗到人生的不同際遇。但故事到了最後,才知道其實雙面的人生,其實很多時候是合在一條路上走的。人啊,終究只有一個自我。所有的情感,都只有一個自我能感受。

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小品。喜歡乙一或輕文學的人非常適合閱讀看看喔。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牛亞真,周志湖 - 可完全取代Java的Scala

前幾年知道了Scala,最近又因為各種理由而想要學習它所以買了這本書來加快學習。起先是對其「函式式程式語言」的模式感到好奇。之後又聽聞它在平行運算上有不錯的表現,因此更加深了想要了解的欲望。

本書由對岸的兩名學者所撰,不過我一開始沒注意到,因為買的時候只翻看前面幾章,只對Scala做基本的介紹時看起來還ok。只是後面感覺有些頭痛。因為除了兩岸用語不太一樣的關係,大陸學者有時概念與描述欠缺節奏與一致性的問題,還有不知道為什麼不認真學一下UML而畫出十分詭異的圖這幾點讓我感到似曾相似,立馬就確認了是對岸的作品。

本書的標題很誇大。或許也很貼切。Scala或許可以完全取代Java。但Java也可以完全取代Scala。最近在下看到一個blog描寫了該格主對這類新技術的看法。他認為學一個完全可以用舊技術進行的東西,成本效益實在很可憎。這也或多或少改變在下對Scala的看法。

以語言的角度來看。如果已經掌握好Java的話,確實沒有必要朝Scala走去。畢盡Java的社群還是遠大於Scala;Scala能做到的事Java也做的到。Scala中針對平行運算的Actor其實Java也有,只是控制起來比較需要技巧一點。由於在下對自己的控制技巧蠻有自信的,因此Actor對在下而言魅力有限。其他特性老實說確實也非Scala不可。不過Scala還是有它的擁護者。在下也不便多說了。如果我看到它更有魅力的一面,會再投入多一點。

回到這本書吧。

本書作為Scala的學習本,個人覺得勉勉強強。如果您手上沒有任何Scala的東西可以看的話,它算是足夠的入門讀物,大概就是60分。中、後段有些跳tone的介紹不用執著,看看就好。

邱炫儒 - Continuous Integration 關鍵技術 -- 使用Jenkins

寫程式寫了那麼久,一直專注在Programming、Design、Analysis。一直以來運作還算正常,但是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的開發人員,漸漸發現不是每次都能和能夠保持優良的開發品質的人合作,單靠開發人員自己的素養來管理開發的品質也不知不覺顯得吃力。除了是市場變化使得開發的內容愈來愈複雜外,參與的人員愈來愈多元化也不斷影響著品質。

開發不等於Engineering。這是我最近幾年的心得感想。只要時間允許,在下有一定的自信能開發出任何(夠成熟的技術做得出來的)功能。只是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在下不可能永遠都自己做,也不可能有無限的時間做。而愈是擅長Engineering的人,愈比在下更有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愈艱鉅的大型專案,成功的關鍵人物愈不(只)是開發的專家,更是擅長組織開發工作,讓團隊執行Engineering的人物。

就我的觀察,這一號人物除了熟悉Engineering的進行方式,能夠彈性又有效的管理團隊的開發工作外,他們還擅長使用各種協作工具。這些工具中就包含了所謂的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的目的,以求在現今複雜的開發環境下能不斷產出高品質的成品。

本書介紹的持續整合工具是Jenkins。它能夠協助團隊不斷建置產出。搭配適當的腳本,還可以完成自動測試。如果有必要的話,甚至能完成自動部署的工作。這些自動工作能整合許多其他的工具,自動完成許多繁鎖的工作,不旦減少人工錯誤的發生,更將工程師從一些產值較低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本書的內容十分「工整」。呵呵,實在想不到怎麼形容它。這裡說的「工整」是--該有的都有了。除了基本功能外,雖然作者盡力的多介紹了一些近年來可能會遇到的需求,比如自動建置xcode專案以及如何自行開發plug-in。讓讀者們能快速進入狀況,並有效的導入此一技術,讓你的Engineering水平立刻拉高一個水平。

只是內容就是只有那些。說實在的,Jenkins整合的太好,讓它太簡單易用,易用到不太需要買書來看(誤!!)。不過,如果閣下是那種希望書架上有一本書可以參考的人。那麼這本書還是可以放到書架上的(笑) 。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大衛.艾倫 - 搞定

這本書看到一半時,有人問為什麼看這本書?覺得自己工作沒效率?這讓我思索了一翻。雖然不覺得自己遇到什麼困難非看這類圖書,不過自己卻認為有需要對工作管理進行精進,其目的不只是為了工作上的管理,更希望如本書的效果一樣,透過有效管理在事業、家庭與個人志趣間取得平衡。

GTD (Getting Things Done)是本書作者不斷推廣的工作模式。它和在下過去閱讀的管理書籍比起來更著重於個人層面的管理。作者所介紹的手法非常適合實務運用,不是理論派的學問。如果拿來和杜拉克的作品比較,我覺得本書對個人的管理來說提出了更實際的作法。

關於本書所提的做法,其終極策略是避免大腦陷入無義意的open loop。這也是本書最大的重點。之前我分享了一本關於人工智能、大腦的書,而本書的作者也正視了人類大腦、心靈上的弱點,設計了更實際的工作管理策略。

舉幾個例子。首先,你騙不了你的大腦,因此不要用什麼宏觀的想法去決定事物所謂的優先順序。你直覺什麼是重要的,就不能把它列為不重要,必須提高順位去處理它。不然它會像惡魔一樣,一直在大腦裡纏著你。其次,你在做規劃的時候也要做到足以說服你的大腦,讓它放心跟著計劃走,不然大腦就只能一心二用,導致資源浪費,對你的健康也不好。

作者提出了五個步驟。這些步驟環環相扣,可以解放你的大腦。而且作者也分享了它推廣GTD的多年經驗,幫助你有效落實這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在下就不在此多說了,我想留給各位自己去讀看看,而且作者這麼不吝分享的工作管理技巧,實在值得大家用新台幣好好的讚賞一下。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雷.庫茲威爾 - 人工智慧的未來

我曾經對人工智慧有興趣。唸書的時候也曾經想要以人工智慧為研究的目標。只是當時不夠勇敢。因此在對人工智慧的瓶頸感到憂心的情況下,決定先往其他方向發展了。但是我還是有修相關的課程,也對相關的發展非常期待。

去年底,由Google的Alpha GO掀起的熱潮讓人們注意到人工智慧驚人的進步。圍棋是複雜度相當高的棋藝類遊戲。雖然只是黑子與白子的戰鬥,但是其複雜程度比起早些年就被電腦掌握的西洋棋高上許多。我還在求學階段時,這方面的相關研究還無法有效製作出足以和人腦對抗的圍棋電腦程式。但是去年那場大戰後,相信電腦的圍棋是否能與人腦對抗,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關於那場人機大戰的圍棋結果。最令在下感到不以為然的是,竟然有人認為電腦使用雲端運算是作弊。這是未來趨勢呀!大大!

同樣的觀點也在這本《人工智慧的未來》裡被提到。

《人工智慧的未來》的英文書名是《How to create a mind》,即《如何建立心智》。英文的原名非常重要,因為書中許多描述都是以建立一個人的心智為主,而不只是建立智慧。為了建立人的心智,必需要理解人的思考模式,人腦的運作模式,然後將其轉變成電腦系統。

在講述建立心智的過程裡。作者先是說明人腦驚人的思考能力,然後解釋大腦的運作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他除了再一次的讚賞人類大腦的驚人天賦,同時也試著要讀者們解放思想,不應受到侷限。這個侷限指的是邏輯上的、哲學上的,甚至是神性上的。作者最常拿出來挑戰的,是那些質疑電腦是否會思考、是否有意識的聲浪,這些提出質疑的人主要是認為電腦只是用人類設定好的演算法,搭配大量的知識庫來計算出答案而己,並不具有人類般的意識。但作者不這麼認為,因為人類也是透過生物形態的演算法與後天學習的知識來計算答案。如果電腦不算有意識,那人類也不能算有意識。這點我愈來愈贊同。我曾經和同事討論過Alpha GO等,現代電腦利用機器學習得來的成果。起先,我對其抱持否定的態度。因為我所以為的人工智慧應該是能求出最佳解。而這些機器學習都是用大量的數據來推算近似解。然而,當我同事問我,如果這樣的解不夠好,那怎樣的解才夠好呢?在下沒有辦法回答。概念上,當然是要追求最佳解。但是,如果Alpha GO等電腦的近似解就已經是最佳解,那不表示他們已經達到我想要的結果了嗎?如果用這種方式就能達到最佳解,就算是用推導的又有何不可呢?

這本書介紹了很多關於大腦的知識。以科普書藉來說,解釋的難度恰到好處。不得不說翻譯的人也十分高竿。

人類因為大腦皮質的出現(而且是大腦皮質最多的物種),因此得以進行深度的思考。在拆解人腦的過程,作者提出許多假設與實驗後的證據顯示大腦的運作方式其實沒有以往預期來的複雜,人腦中的許多部份都是重覆的結構,沒有太多不同的地方,這使得我們摸擬時的難度下降。此外,人類的神經網路的傳輸能力也比想像的差。以視神經來說。其視覺的解析度可是遠遜於高畫質的電視或電腦螢幕。是實上,我們人類只能看到幾個區域而己,其於的部份是大腦幫我們「幻想」出來的。

通過對大腦的了解。人類已經愈來愈能開發出運算效率和人類相近的電腦。作者認為這樣的發展會愈來愈快,如同人類其他的科技一樣,會發生類似摩爾定律的效果。到了2080年的時候,一個和人腦相當的電腦,只要花掉你1000美金即可。

此外,由於人腦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除非頭變大,否則不太可能更聰明。就算頭變大也不夠用。因為終究有其物理極限。於是未來的人類把部份的腦力放到雲端上是合理的事情。

縱觀上面兩段文章,在下認為未來的人類在智能上不會再存有問題。人人都可以智商180。所以想靠智商成功會愈來愈難(其實現代人就很難單靠智商成功)。能夠更有效的使用這些資訊技術的人才能成功。

《人》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書。這是我在逛誠品時無意間看到的。雖然當下只翻看了幾頁,卻立刻被作者對人工智慧的熱情感染。在此,我非常推薦對人工智慧有興趣的人來翻看。不需要太多的學習背景也可以來看。而對於已經有資訊背景的學者,讀起來應該會更有感覺。

我在此非常推薦這本書。這本書一定會讓你對人工智慧有不一樣的想法。也會讓您對大腦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感到無比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