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東野圭吾 - 沒有兇手的殺人夜

這是一部東野圭吾短篇推理小說的合集。經過閱讀後發現是拍成過日劇的相關作品。哈哈,難怪愈讀愈覺得有畫面感。裡面總共有七部短篇。在此對其中幾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做出心得分享。

--

《微不足道的蓄意》

這篇故事發生是發生在巡邏員警的故事。故事中一位年輕的警察在事件中被殺害。平常和他搭擋的老警察回憶起當初認識這位年輕員警的過往。思考著『什麼是警察』的這個議題。我對這個作品印象深刻的理由也在這個議題上。作者透過老警察的思索,讓讀著們以埶法人員的角度去思考『警察』這個議題。

人的思維在小的時候是很單純的。警察,僅管只是最低階的小警員都是神聖的正義使者。這是我小時候的想法。然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刺激,我知道有壞警察的存在。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我認識到,警察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就只是『人』而已。

這個短篇故事的斷點很奇妙。『兇手』下的詭計也很特別。推薦給各位看看。

《白色兇器》

故事很單純。但是被東野包裝的超好。一起墜樓事件的調查,竟然是一起謀殺害。當警方深入調查相關的人事物之後,沒想到作者竟然將被害人與真兇之間用經常被人們忽視的公共安全議題連結在一起,真是最好的公安大使。個人非常喜歡。也推薦給大家。

《沒有兇手的殺人夜》

本書裡面大多的作品都是小智巧加上社會或人性議題。然而這部則是專注在賣弄智巧上面。相信能讓喜愛推理的讀者人非常滿足。但由於本篇全是詭計,在下就不多說了。拿起你的紙筆,把可疑的人物與對白抄下來,看看能不能趕在真相揭開前把謎團解開吧!

--

這部短篇集的故事大抵都算中上等級的作品,確實是值得看,或是進一步變成戲劇的故事。也難怪很早就改編成日劇了。相信能滿足各位的東野癮。

松本清張 - 零的焦點

花了點時間,看了松本清張的《零的焦點》。松本的作品已唸過一些,大體知道他為什麼是日本推理小說社會派的代表。本作也是一個社會派的推理小說,比起謎團,更特別的是它說講述的,一個日本逝去的歷史。

時間來到二戰過後的那幾年,故事從一對三十多歲的新婚夫婦開始。妻子與丈夫兩人是經過說媒而認識。丈夫經常在遠地出差,正當丈夫告知妻子決定結束外派的工作。因為是說媒而認識的關係,妻子對這個丈夫的感情並不深。但隨著一段時間的相處,也開始對丈夫感到好奇。而就在妻子以為能更深入了解時,丈夫卻人間蒸發。雖然不是經過轟轟烈烈愛情的結合,妻子還是踏上腳步,尋找丈夫。因為想了解丈夫,而牽扯進一個錯縱的連續殺人事件。

這個事件的開場在現今已不是什麼特別的題裁。並不特別的關係下,某個人的失蹤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令人好奇當年是否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松本是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大師。本作當然也是社會派的作品。而它所探討的,也是當時社會角落那個令人痛恨又無法迴避的問題。

二戰過後,日本身為戰敗國,遭到美軍的駐扎。對於這些強行登陸的美軍,日本人民遂漸產生一些又愛又恨的感情。愛的是美國人帶來的文化衝擊,為日本人帶來了更開放的思想。人們從君主制的體制中走了出來,踩在君主制之上的軍國主義也迅速勢微。年輕的女性們對於這些外來的民族感到好奇,更產生崇敬與愛慕的心理。因此,許多日本女性學習英語,利用各種機會靠近美國人、美軍。而這之中最常見的手法,可能就是當伴遊小姐,甚至是提供性服務。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才延伸出本作的悲劇。

松本所描寫的故事是社會與時代對人們的影響。有時,人們為了隱藏自己不堪的過往,反而犯下更大的過錯。

可惜的是,我對本書的評價為中下。因為作者在議題上的著墨過多,使得本作的娛樂性受到很大的犧牲。而作為一個推理小說,其中智巧的設計太過平淡,主角探案的動機微弱,因此無法令人感到推理探案的激情是最大的敗筆。

總得來說,不確定為什麼會有人推薦這部作品。雖然這部也不到難以下嚥。可是松本有很多不錯的作品可以看,所以選擇這部作品的理由令我不解。或許是其中所探討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問題引起一些讀者的共鳴了吧。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佐藤將之 - 帶人的問題,Amazon都怎麼解決?

亞馬遜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企業家們對他的成功好奇,管理階層與一般員工也想學習、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本書以領導為標的,介紹作者在亞馬遜公司的經歷,讓人們得以一窺亞馬遜公司在領導員工上做了哪些努力。

從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這本書應該是一本叫做《Amazon的人為什麼這麼厲害?》的續作。個人是沒有看過前作,不過能寫續作也通常表示前作寫的很好。但至少這部作品就顯得沒什麼特色,似乎也有續作常見的通病,就是內容質量可能不比前作。

全書數個章節用幾個常見的領導問題當引子,然後討論亞馬遜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或是說明為什麼亞馬遜不會有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最後都是扯到落實數字管理與他們的OLP(Our Leadership Principles)。

這本書就是這麼的樸實無華。沒有什麼特別的管理技巧。但思來想去,其實管理或許就是這麼單純。只要定出好的規範,使用好的工具,以它們為基礎努力落實在每一天的工作,確實是不用什麼太特別的技巧。

如果你是一位看過許多管理書籍的讀者,那本書可能不會帶給你太多新知。但是它可以讓你反思,如果只是使用這麼常見的技巧,為什麼亞馬遜會如此成功?

我想,關鍵就在於徹底的落實上。這個徹底是從上到下的完整落實。融入文化,編入系統。尤其融入文化最為重要。因為一旦企業文化能接受規範,許多執行的問題便迎刃而解。然而我知道雖然許多公司都在導入數字管理,卻經常流於形式,變得難以執行;或是只做表面功夫,浪費時間。這都是企業沒有從上到下都將數字管理融入文化之中的關係吧?

回到這本書。

其實看完之後有些失落。但是反過來思考,我們看了那麼多管理的書,若是沒有落實,確實看再多也沒用。學習與落實同樣重要啊!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李志綏 -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這本書比我想像中的久看完。看的過程就像陷入重重惡夢,好像再怎麼使勁的翻動書頁也看不到盡頭。作者李志綏生於1919年,那時民國已建立,中國開始邁向民主的現代社會。1949年,作者在澳洲行醫。得知中國共產黨取得完全勝利後,對共產黨包裝的美好願景憧景嚮往,毅然決然的舉家回到中國,要為新中國好好貢獻。

在深入討論前,我想做個聲明。對於現今發生的事:現今的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與兩岸、美國、日本等等,小弟才學疏潛,不想也無德無能多做評論。現在的事對錯難知,還是留給以後的人來評價吧。我只談歷史,談李,談毛,談毛那個時期的共產黨、國民黨、美國與蘇聯就好。

李作為曾經在西方生活過的知識份子,對於華人在國外飽受欺凌的情況很是熟悉。當「新中國」的口號傳進耳裡的時候,李自然是滿懷熱血,想要幫助中華民族復興而回到中國。

我想,人總是會為自己熟悉的群體有認同感。民族主義不只在中國,日本、東南亞、印度、中亞、南歐、北歐、西歐、東歐、伊比利半島、北非、瓦千達(誤)、南非...。到處都有民族主義。在上古時期,民族主義非常的血腥殘忍。往往發動滅族這種最終極的手段。在我觀察,一直到中古時期,民族融合才比較常出現。到了現代,滅族這種手段雖然只剩下比較野蠻的國家或族群會採用,但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我不喜歡民族主義。這個主義在很多時候都只是政客的道具。鮮少為人類或為民族帶來正面意義。每個民族的特色都很重要。多元文化一直是相互刺激進步的原動力。彼此能夠相互包容、共生共融,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

李作為知識份子,他想做的,就是讓華人趕上現代化的列車,讓華人抬頭挺胸的融入現代的大社會。

「新中國」藏汙納垢。作者是這麼認為的。回中國的時候,因為沒有準備「紅包」,馬上就吃了些苦頭。但是作者對未來仍然有幻想。他相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會往好的的方向前進。然而,隨著他待的時間愈久,他漸漸發現共產黨腐敗的相當嚴重。紅包文化、馬屁文化、假話文化、獨裁、霸凌、一言堂。這些君權時代的惡習,甚至是國民黨時代的惡習,被完完全全的複製過來了。

僅管看到了許多令人失望的現象。作者當時心中還是保有希望。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神聖般的領袖--毛澤東。

作者在書中表示,他也曾經見過蔣介石。蔣和毛從給人的氣質就不同。蔣總是高高在上的模樣,讓人無法親近。而毛卻給人親和力十足的印象,能讓人很快的產生好感。作者因緣際會,被黨指派成毛的私人醫生。他非常緊張,但是很快就被毛的開放的舉止打動,放鬆了下來。作者在書中也描述了許多初次見到毛的人,也幾乎都立刻被毛親和的一面征服。可是作者發覺,這是毛高竿之處。毛擅長讓人放鬆,讓人無所不言。然而你若說了不中聽的話。這些話毛會記在心底,將成為日後他對付你的工具,十分可怕。

作者認為毛是愛國愛民的。但是毛因為他對國家的態度以及個人能力的缺陷,最終就是導致中國的大災難。毛把他對國家民族與共產黨的愛完全連結到自己的身上,認為只有毛自己好,國家民族與共產黨才會好。為此,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能犧牲自己以外的一切來換取自己的權力與政策的執行,儘管他有限的能力所執行的政策是個大災難。

毛在保護自己這點上做得很絕。龐大的織組裡一定會有派系,共產黨也免不了。毛率領共產黨打倒了黨外的勢力後,他漸漸的把槍轉向黨內的對手。而這一切的契機是毛自己的「大躍進」。李的書並沒有討論為什麼大躍進會失敗,也沒有說明毛為什麼會執行這麼荒謬的政策。他一開始只認為毛此舉雖然不太科學,但目標是為了國家好,或許真的會有成果。然而隨著時間過去,終於演變成馬屁文化也藏不住的大失敗。大躍進的失敗更使得黨內不一樣的聲音愈來愈大聲。許多人跳出來指責大躍進的錯誤,也有的人提出改良的策略。但是毛不承認錯誤,也不接受任何改進,他只是默默決定來個大清洗。

毛打擊自己人的做法很有意思。除了經常的交互批評外,他積極鼓厲右派民主人士與知識份子說真話,檢討共產黨。他的目的不是真的要檢討共產黨,而是希望民主人士能把他在黨內的政敵弄倒。然而毛太過自負,在中南海養尊處優、天天聽人美言美語的他沒想到自己正是右派人士最想檢討的對象。於是他突然改變風向,搞死那些檢討他、那些說真話,說公道話的人。這些人真是有夠可憐。但可憐的不止他們,可憐中國沒人敢再說真話。

既然右派人士不中用。那麼毛便把矛頭轉向容易操作的青年學子。鼓厲他們打破階級,批鬥高官與走資派。尤其是毛在黨內高層的政敵。年輕學子自已經被《毛語錄》裡面甜美的語言所迷惑,紛紛跳出來「打破階級」。而毛則躲到外地隔岸觀火,看那一把一把的火燒向自己的政敵。這個政爭活動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真的,若不是事後大家發現它可怕的真相,它真的是一個美麗的名字--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

文革結束在毛的政敵死光之際。不長也不短,就是政敵死光了,目的達到了就結束。這場火燒到最後,中央高層裡全都是最聽他話的人。毛甚至認為中國應該每八到十年就來一次文革。這場革命裡面,不管你是否為國為民,是否說真話,只要有一絲反毛的論調就會被整到死。你想貢獻不能為國為民,你只能為毛,為這位獨裁者。唉,難怪現在這些在文革中活下來的遺族都對共產黨唯命是從。

毛在國際事務上的處理也有很多祕辛。比如毛早就與蘇聯鬧翻了。毛雖然在人前鼓厲學俄文,但是私底下學的是英文。表面上支持蘇聯的共產黨,私底下卻一直期待與美國重新交好。我個人也不喜歡俄羅斯。俄羅斯在沙俄末期就有侵略全世界的野心,而華夏首當其衝。除了歐洲的戰爭外,日本也和俄國有過許多爭戰。得知毛和蘇聯鬧翻,個人是蠻是認同。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厚重。如同我在前面寫的,怎麼翻也翻不完的感覺。實在無法用幾千字言盡。說實在的,兩岸分隔久了,有許多思維模式截然不同,透過這本書去了解對岸朋友們的經歷,才能知道他們的想法與行為模式。個人建議對歷史,尤其中國近代史有興趣的人去找來看看,一定會有收獲的。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David Cage - Detroit: Become Human

《Detroit: Become Human》,這是一款推出時非常轟動的互動式小說類遊戲。精美的畫面、令人期待的故事,吸引了許多玩家。然而比起遊戲,它更是互動式小說,因此想『玩』東西的玩家毫不掩飾的留下了負評,落得期待高失望高的下場。幾年過去後,『跟風仔』退出,真得懂得品味這個遊戲的玩家成為了主流的擁護者,讓人們有機會用更正確的角度,去欣賞作者帶來的科幻旅程。《Detroit》的故事圍繞在『仿生人』的『自我意識』上,然後又跳脫出了這個議題,變成一個非常有趣的科幻驚悚片。其製作公司是Quantic Dream,它的老闆David Cage就是這個故事的原作。David Cage的這間公司除了《Detroit》外,也為他的其他故事製作了遊戲。每一個故事都奇特得不行,也為他累積了不少粉絲,可以說他自己擔任作者,並開了這間公司當作他的出版社了吧。在下也正在收集他過去的作品,等到玩出想法之後也會與各位分享。

David Cage的作品都是懸疑驚悚。然後帶點奇幻、科幻。你可以在遊戲時間的30分鐘內感覺到他是一位非常有經驗,非常有能力的創作者。他的故事能在很短的時間裡把玩家帶進來,然後用強烈的方式給與玩家精神上的衝擊。不一定是掉進故事的核心,只是讓你忍不住期待故事中的人物將會捲入波瀾萬丈的旅程。

在《Detroit》的故事有兩個大主角一個小主角。分別是仿生人公司的仿生人特派調查員--康納、在藝術家的薰陶下覺醒了的助手仿生人--馬庫斯,以及母愛覺醒的家庭事務仿生人--卡拉。

康納在故事中收到仿生人公司的委派,協助警方調查最近愈來愈多的仿生人自覺事件。人們為了讓仿生人有更貼近人的表現,為仿生人追加了擬人化的模組。但是理應受到人類控制的仿生人竟然有了自己的想法,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傷害人類。這個「缺陷」可能為仿生人公司帶來重大的損害,康納必須趕在事情擴大前找出問題的原因。

馬庫斯是個悲情的角色。在顧主的支援下,活得像一般人一樣有尊嚴。卻突然被剝奪一切,淪為機器垃圾。而「覺醒」的他決定反抗這一切,讓人類知道仿生人不是工具,而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

卡拉是充滿古典寓意的角色。她因為她的母愛而「覺醒」。為了保護一個小女孩而踏上茫茫旅途。童話般的旅程裡,有著許許多多非常有特色的人物。而作者也為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伏筆。

我在許多地方看到玩家們把這個與現在當紅的人工智慧連結在一起。一開始我也是這麼連結的。但是在遊戲的過程裡,我發現這部作品沒有那麼重的科技感,反而是更貼近現今的議題。

康納討論的是現今科技公司愈來愈大的影響力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玩家作為大公司的棋子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呢?馬庫斯討論的是種族議題。仿生人所扮演的其實就是解放前的黑奴。身負種族存續與尊嚴的玩家,該如何達成命運交給你的任務?我曾經想試著像黑人精神領袖金恩博士那樣的行動,但實在太難了。而卡拉的故事線則挑戰了家庭的觀念,非親非故,甚至非人的卡拉成為了母親,怎麼能說不諷刺呢?再諷刺一些吧!

有的時候,真的很感謝能生活在這個充滿創意的年代。像《Detroit》這類的電子遊戲帶來的是傳統小說、電視節目與電影完全無法帶來的感受。如果你還沒有嘗試過David Cage的作品的話,非常推薦你找一部來玩看看。我猜照目前科技的發展下去,很快就會有VR式的電子小說出現。實在太令人期待了。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漢娜.弗萊 - 打開演算法黑箱

什麼是演算法?在電腦科學成為顯學的現在還是有一大票人答不出來。就連學習資訊相關學系的學生們或許也答不好。而那些照著課文一字一句照本宣科的人們可能也不知道它的內涵。達賴喇喇嘛曾說過:了解世界的規則,然後打破它。演算法也是同樣的東西。你愈了解它,了解它的表像,了解它的延伸,了解它的內涵,和黑暗面。只有這麼做,你才有打破它,突破它的機會。AI時代的到來,無論是AI相關從業人員,其他資訊相關從業人員,甚至是一般社會大眾都應該去了解演算法。因為AI未來將會無時無刻的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因為演算法從很久以前就『已經』無時無刻的存在於我們的周圍。

演算法這個字翻中文翻得很棒。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演算法就是一或多個算式的演義。中文維基的定義是「在數學和電腦科學之中,為任何一系列良定義的具體計算步驟」。它的應用很廣,廣到你可能都沒想到。犯罪學家與電腦科學家合作,分析罪犯的數據,可能非常準確的預測一個人再犯的機率。在犯罪的調查上,演算法也能高正確率的算出罪犯可能居住的區域。我們經常聽說所謂的犯罪側寫,這也能交給演算法去做,預言的正確率也很高。當然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確,所以短時間也不用擔心電影《關鍵報告》的故事會發生啦。(笑)

還有一些書中提到的應用可能會令你意外。像是法官的量刑。這個交給電腦做。嗯,好像蠻合理的。司法判決經常令人感到不合理,以至於不公平。把規則定清楚,交給電腦做,冷冷的,但或許公平公正。

藝術創作也可以靠演算法。不同意嗎?先等一等,我是說輔助創作。日本的藝文『工業』十分完整。故事作家與畫家合作推出漫畫已經是一種策略。這是一種非常有效運用人類智慧的做法。故事作家不用非常會畫漫畫就能推出漫畫。故事作家不用文筆非常好就能用演算輔助寫出好句字。他只要專注在故事上就好了。此外,對藝文、電影出版社或是發行商而言,利用演算法找到合適的主題推出新作。可以降低損失,並推出大眾會喜歡的作品。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演算法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改善我們的生活。

然而,演算法是沒有情感,冰冷的。只有設計它的人才能給它溫度。在《打開演算法黑箱》一書裡,作者就舉了許多的例子,說明演算法的『溫度』。帶有點邪惡念頭的工程師能設計出一個邪惡的演算法。粗心大意的工程師設計出一個粗心大意的演算法。雖然演算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但由於它的功能超過人類能掌握的全貌,所以一個人往往不易立刻發覺它的錯誤。結果就是受邪惡的計算,或是成為粗心大意的受害者。比如最近的新聞,交通警察請駕駛員吹氣驗酒精。但駕駛就是吹不進去,於是兩人爭吵起來。結果是吹嘴壞了。警察太相信吹氣的功能,所以才會不相信駕駛的話(也有可能太多愛騙人的駕駛了)。這和演算法有關嗎?有。吹嘴是測試機整體設計的一部份,它應該避免吹嘴故障,或是偵測這類錯誤,引導使用者更換嘴。(其實搞不好確實有提示警察更換)。另一個例子書中有提到,台灣的新聞也發生過。就是開車用導航,結果被帶到鄉村泥地裡進退不得。

這樣的演算法我們必須有警覺。我們經常聽到資訊專家警告我們要小心AI的發展。其實要小心的就是這類『生病的』演算法。尤其是現今的AI演算法經常是一個『黑盒子』。什麼意思?這得從現今AI演算法的設計說起。現今的演算法運用了許多的統計學與隨機因子。拉進來統計學的部份不難理解,比如給你三個不同濃度、甜度的咖啡,然後問人們覺得哪杯好喝,最多票的那個就是最適合的方案。這是統計的功勞。但是現實生活有那麼多機會能收集到資料嗎?又有機會能收集到『完整』的資料?答案經常是否定的。這時候人們想到的是加入隨機或受控制的隨機因子來補齊資料。

面對這大量的資料我們交給電腦去運算。科學家有時會進入演算法裡面進行監督,把對錯回饋給演算法。但後來甚至進化成將演算法設計成對抗模型,把科學家退出,讓兩個相互驗證,讓演算法自行回饋對錯。後者的情況下不需要科學家介入。所以這個AI演算法就像『黑盒子』一樣,很多時候你只知道輸入問題,然後得到答案,卻不知道演算法是怎麼算出來的,尤其是因為有隨機因子。你不會擔心,其實答案是錯的嗎?

為了要避免這個問題,『可解釋人工智慧』的題目變得愈來愈重要。要求AI輸出結果的同時,也輸出『為什麼是這個結果的理由』。這樣子,我們才能更相信AI。雖然AI或許也會演化成在結果裡面騙人,或是在輸出裡看不到的地方動手腳。不過這個就交給科學家去設計、偵測了吧,這裡先不談那麼深。

統計有一個特點,就是資料來源愈多愈完整,則它的結論會愈正確。在資料科學家的努力下,成效非常卓著。但實際上仍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正確,畢盡裡面有『假資料』(隨機因子),而且演算法也經常無法事先考量到現實生活中未預期的其他因子。因此,利用不盡完整的資料來運算的AI,出錯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只是或多或少。而我們生存在AI發展的年代,必須要有足夠的警覺。

本書收集了演算法在許多議題上的應用。並說明了目前的成果與限制。它會讓你大開眼界,也能讓你對AI有所了解,不再有過多的害怕與過少的警覺。在下覺得這本書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尤其是AI發展啟航的我們,務必要學習的作品。非常推薦大家來看看。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今村昌弘 - 屍人莊殺人事件

本作似乎在去年達到其成就的最高鋒,原作與電影皆在日本拿下好評。我也十分想看這部作品。然而當它登陸台灣之後,書評卻是十分的不給面子,可以說是惡評滿滿,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

學院偵探們受邀到郊區的大宅調查一封威脅信。沒想到卻遭陷入生化危機(笑)。但人還是要殺的。且看名偵探與真兇在惡靈古堡(笑)的魔幻對決。本作是把喪屍與命案調查結合的作品。題材新潁,難怪佳評如潮。

看過作品與書評後,個人十分接受這部作品的惡評。自由之民有一個天性,就是酸鹼值比較低,呃...比較路見不平。結果就是好話少說,只有說是非的人在留言。這部作品成功雖成功,但它的創新是建立在科幻或奇幻的情境。這對於老派推理小說讀者來說甚至有些冒犯。比如你把《關鍵報告》列為科幻,那沒什麼問題。老派讀者的神經不會被踩到。但列為推理,嗯,你死定了。虛構背景在推理作品中也不是不能,但老派讀者一定要求符合真實世界。記得國內也有業餘作家以武俠為背景寫推理故事,就是不錯的創新。

前陣子看了一本討論AI、演算法的書。之後會把心得補上。裡面分享了大數據分析應用在電影創作的例子,得出一個心得,就是人們對創新是有好感的。愈創新愈好。不過...當創新呈度超過80%之後就會雪崩式下降。也就是說太新的東西反而又令人抗拒。而那個創新的%是怎麼來的?主要還是由影評人決定的。各位應該記得電影評論網站有一個『新鮮度』的指標吧?

回到《屍》。雖然本作的創新取得了好評。但是還不到破壞市場的呈度。原作是2017年發行的,到現在同類型的作品也沒有很多,看得出來這個熱潮很短暫。但我作為一個讀者,倒是希望能有愈來愈多新奇的作品出世。

總的來說,電影的觀後感想是正面的。不過作品的呈現可以更好些。日本導演似乎太過保守,把這麼創新的作品拍的很普通,有些可惜。但勉強有把每個角色的定位表現出來,讓演員可以發揮。作為娛樂作品,已經非常成功了。個人是非常推薦。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後藤法子 - 10個祕密

這是2020年第一季的日劇,主打懸疑風。請來了長青樹渡部篤郎和仲間由紀惠共同演出。主角向井理我不熟,演出中規中矩,還可以。

這部作品懸疑度夠,應該可以讓人看下去。或許也能有些驚奇。但是長期在看戲劇、小說、電影的人,應該看得出來本作的粗淺。個人的心得,就是這部作品很鬧。

故事的男女主角在多年決定堅守一個祕密。然後又突然的分開。多年後女主角陷入一個弊案後大搞失蹤,男主角也被迫參與調查,隨後也因為各種突如期來的理由不得不一起掉到這個事件裡,把自己平凡平靜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除了男主角外,身旁一些親友也跟著掉進去。而弊案背後又牽扯出更多案子。莫名奇妙的發展,簡直是狂轟濫炸,讓我想起以前台視的《白髮魔女傳》,女主角失蹤完換男主角失蹤,找回來後又換女主角失蹤。三條線都出來了。

所幸,本作的演員都演的不錯,把故事很完美的演出來。故事的鋪陳也勉強過得去,一個真相接著一個真相的跳出來嚇嚇觀眾。可惜這些個謎與真相在本質上都不連貫,讓人有種「啊,是這樣子啊,好,我知道了」的感覺。你不會真的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可以說真相與真相間顯得突兀。

人物的關係也很突兀,有時候情感的設計很刻意。不過演員與導演很專業,很會化解這層突兀,讓故事進行得自然一些。必須說日本的「日劇工業」真是厲害,什麼怪劇本也能演得有板有眼。台灣一定要學起來才行。比如之前很紅的《與惡》,劇本聽起來不錯,演員似乎也很賣力在演。但是小弟看5分鐘就看不下去了。因為........很怪很不自然而且不自然得令人生厭。真是對不起公視了。畢盡小弟看作品是欣賞,是娛樂。議題的研究,個人比較傾向看專家從正方、反方等多層面的去探討。

回到《10》,這部作品好像反應也不熱烈。我個人也覺得還好。若你是 渡部篤郎和仲間由紀惠的粉絲的話,是蠻值得看的。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松岡圭祐 - 萬能鑑定士Q 蒙娜麗莎之瞳

最近在整理推理相關作品時,偶爾看到了這部。據說在日本熱門,還是由人氣女星綾瀨遙主演,便好奇的找了來源觀看。

女主角凜田莉子是感受力超強的天才型人物。本身不適用一般人的學習制度。高中畢業後開始用她的天才自學成為萬能鑑定士。

這次的事件從一個宴會廳的委託開始。宴會廳的主人接下了一場試吃的發表會,讓他感到奇怪的是這個發表會不收錢,自由參加,也沒有用廣告營利,食材還特別高級。他覺得有說不出的不尋常,擔心是傳銷在辨會議想要收下線,或是從事什麼違法的事情。

女主角檢查了宴會廳的主人帶來的傳單後確實發現了不尋常的地方。雖然發表會聲稱食材高級,但是傳單上的照片卻有造假的情形。女主角發現了細微的線索令宴會廳的主人驚奇不已,便邀請女主角實際參加發表會,了解更多情況。女主角也在發表會食材的料理方式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這裡得說女主角的知識量與推理能力實在驚人。有如福爾摩斯一般,突然間就滔滔不絕的做出一大片的推理。典型天才型偵探的設定。尋常人實在難以跟上啊。

以上面的事件為楔子,女主角被邀請參加法國羅浮宮認證的鑑定人員的選拔會。目標是成為認證人員後,擔任鑑定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工作,協助該作在日本的展出。

剩下的部份就讓各位自己去看吧。

本作有著大量的背景知識。算是科普類的懸疑作品。在它的知識轟炸下,應該很難有人能推理出端倪。算是看著爽的作品,不太有挑戰的機會。女主角導出的結論也很武斷,不是很嚴謹。所幸警方很願意配合,才能在最後合力把故事中真正的壞人捉起來。但其智巧的部份仍是有趣。

這部作品據說是系列作裡面最好的一部,我個人也覺得它的鋪陣與佈局表現得很出色。如果已經看膩了金田一、柯南或是其他推理作品的話請務必來試試。它可以是一個很棒的參考對象。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東元俊哉 - 忒修斯之船

2020年真是多災多難,襲擊全球的病毒,許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死去了。要說2020年對我個人而言有什麼喜悅的事,可能就是今年第一季的懸疑日劇實在比往年多,相信推理小說狂一定都非常享受。

《忒修斯之船》是由東元俊哉的演畫改編。故事主角的父親是一名大量殺人的殺人犯,他在出生之前就背上了殺人犯之子的惡名。一家人生活在罪惡的陰影下。或許是日本民族性的關係,社會對犯罪者與其家屬有相當大的歧視,這類兇手親屬的問題在日本被大量討論。

不過《忒》和其他作品不太一樣,它的故事比較奇幻,和《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類似,就是主角穿越了。主角回到過去,回到事件發生前夕。他面對了即將犯下罪行的父親,看到了事件發生前的母親。母親在主角的記憶裡低調、十分怕事。沒想到在事件前相當活潑。而父親則是盡責的小警察。

父親真的是兇手嗎?如果不是,真兇又是誰?而若能改變過去,重生後的主角還是原本那個主角嗎?這或許就是「忒修斯之船」這個奇妙的命題吧。

雖然故事的前期魔幻、緊張又有趣,非常引人入勝。但是到了中後段開始有些情感疲乏,主角被兇手耍得團團轉又不見有什麼智巧的反擊。重覆又重覆的被兇手主導,會看得你非常的無奈。而且兇手似乎也沒有用什麼太特別的詭計,用來騙偵探的腥紅魚也醃得頭重腳輕,感覺有些粗糙,不太像一個熟練的推理小說作家的作品。

總的來說仍然是一個不錯的作品。個人覺得也算是居家抗疫必備良藥啦。

大山誠一郎 - 偽證破解家

由浜辺美波主演的《偽證破解家》(偽證破解家)是一部小品硬核的推理故事。推理的難度中低,也沒有《金田一少年殺人事件簿》那種十分血腥的詭計,算是老少咸宜,適合闔家觀賞的作品。女主角美谷時乃是鐘表行的店長。繼承了祖父的店。她的店有一個奇妙的傳統,就是接受破解不在場證明的委託。男主角察時美幸則是被左遷下放到小警局的刑警,一直想要立功重回總局。

我之所以稱這部作品小品硬核,是因為故事的結構很小家子氣,有著糊塗好笑的警察,和各種奇怪的殺人動機。完全就是一個專門用來佈置不在場證明類型謎團的世界。這種不合常理的世界想必有些觀眾很反感。其實我本身也不會很喜歡,只是因為謎團還不錯,加上本身算蠻喜歡浜辺美波的關係才勉強接受。

以前也有一部日劇叫做《上鎖的房間》,內容是密室詭計的大集合。本作就和那個作品類似,只是主題變成了不在場證明。我愛好推理小說,知道密室和不在場證明都是詭計裡面最常用的技倆。所以這兩部作品對小弟來說就像百科全書一樣,把相關的招勢再一次整理和展示一便。非常有意思。如果說推理小說常用的主題還差什麼的話,大概就是『不可能的犯罪』這一類了吧。這個分類是我自己定義的,或許命名與內涵還需要再研議,但指稱的便是人力不足以進行的犯罪,比如兇手用刀殺人,但那把刀大到像一輛車,人力不可能拿起來的。我想在台灣推理小說作家林斯諺的作品裡就有類似的橋段。

雖然本作的故事有許多地方顯得突兀,但是核心的詭計與解謎卻十分充份。我想推理迷應該不會失望。其他的觀眾們也可以把這部作品當成躲避疫情時的消遣。一定不會覺得無趣的。

大石靜 - 不知道也無妨

不知道也無妨(知らなくていいコト)是日本女劇作家大石靜的作品。故事以一名雜誌記者的視角,描述了一個挖掘真相、探詢身世、社會與愛情的故事。

女主角真壁ケイト(吉田由里子飾),是雜誌《週刊イースト》(感覺像《壹週刊》)的明星記者。她的嗅覺敏銳,清楚人們求知求真的渴望。她聰明,充滿自信,行動力強。對人性有獨到的見解。尤其,在那件事之後,她的想法或許又更突破了。

吉田由里子非常成功的詮譯了這個角色。她除了能按照劇本表現出聰明調皮的樣子,外形本身也十分有魅力。個人也非常喜歡這位演員,十年前就已經清意她了,但是直到現在才又拍出我比較喜歡的故事。

裡面探討的議題很豐富。每一集都藉由不同的新聞(記得嗎?女主角是一名雜誌記者),研議各式主題。比如家庭、職場、愛情、詐欺與殺人犯的遺族(這個日本超愛探討)。

本作有濃濃的女性文學風。大概演了三分之一就有感覺。女主角的內心戲、對愛情與人生的思索。大多是女性文學常有的橋段。不過這不影響本劇懸疑的場面,也不影響女主角身為記者求知求真的作為。讓觀眾能輕易的融入故事,隨著女主角的身影四處探索。

究竟女主角是不是大明星基努里維的女兒?女主角對婚姻與愛情理解又是什麼?我想,就算是本劇也沒辦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是,本作可以給你一些新的想法,或許非常有趣。

這部作品非常有意思,算是2020年第一季裡面我最喜歡的作品吧。各位不得不在家躲避疾情的同時找來欣賞欣賞,肯定能有不錯的收獲。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Spike Chunsoft - AI:夢境檔案 (AI - The Somnium Files)

好久沒有玩冒險遊戲(AVG)了,剛好看到Spike Chunsoft與打越鋼太郎合作的新作《AI:夢境檔案》。感覺它的人物模組捏得不錯、口碑也很好,便花了時間玩看看,沒想到感受非常得棒,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正好它也是懸遊類型的作品,那就特此為這款遊戲寫寫心得吧!

故事的開頭是一起獵奇的命案,被害人的遺體沒有左眼。似乎是被犯人挖出來後拿走了。身為警察的主角展開調查,沒想到被捲入一場錯綜複雜又龐大的事件。

錯綜複雜,我想喜歡懸疑故事的朋友們一定都愛。但個人又稱它龐大,恐怕各位聞到了一些不太討喜的設定了吧?我比較習慣於暴風雨山莊式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案件的關係人比較單純。就算關係人不單純,其事件的發展也不會變化得太大、太快。暴風雨山莊的設定更讓偵探與讀者們有足夠的時間推理出事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本作的背景是開放的,新的關係人接二連三的出現。整個故事的時間線也不斷的延伸。訊息量整個爆炸。或許真實世界的事件就是得在可能無限延伸的環境裡找出真相。但是以推理故事來說,這麼做反而會讓推理變得難以進行。也因此愛猜兇手的我,會比較喜歡山莊裡的事件。

通篇玩下來,發覺本作的重點不在推理上,而是在懸疑以及遊戲性。懸疑的部份做得非常棒。是相當有水準的作品。更可以看得出來作者的創造力。人物的設定,對白,美術,全都一氣和成。遊戲性的地方差了點。少了一點巧思,試誤被設計成了玩法的一部份,感覺被強迫浪費時間。角色的設定有兩個極端。大部份的人物是標準日式風,少部份則是卡通風。不太了解原因;但效果不錯。推理的部份十分有限,你沒辦法很有效的推理,很多線索需要等到劇情發生你才會知道。當你知道的時候,也大多能發想(推理)出相關的可能性,所以好像也不太需要太花時間去猜想。船到橋頭自然直。但無論如何,本作總得來說是一款值得嘗試的遊戲。它能帶給你非常棒的體驗。也難怪它在Steam上的評價相當高。

去年小島秀夫推出《死亡擱淺》之後,知名的動畫製作人押井守稱讚遊戲能帶來影視動畫無法提供的體驗。這讓我非常驚訝,雖然我也有這種想法,但能大製作人口中聽到更感覺到其中的義意。個人認為以前的人看戲,之後看電影、電視劇。而現代的人用遊戲來體驗,遊戲是這類媒體最新的型態之一。這裡說了「之一」是因為還有其他的,比如VR。有這麼多好玩的事物,未來怎麼教人不興奮?

為了避免劇透,小弟就不便多說了,留給各位去體驗。對了。遊戲的視角總是躲過一些想看到的畫面。各位可以上網找找mod,還你自由的視角(笑)。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漢斯.羅斯林等人合著 - 真確

作者漢斯.羅斯林是國際衛生學教授,畢生在非洲的偏遠地區貢獻心力,研究、改善當地的醫療能力。除了在醫療上的貢獻外,他更努力透過觀察與統計,讓富裕的社會看到世界真實的面貌。

這是一本有兩個功能的書。第一個功能是把富裕的社會所忽視的、誤解的世界揭露出來。作者在書中向讀者們提出二十個題目,比如全世界有幾成的人有電可以使用?全世界的人平均受幾年的教育?以及全體人類現在的平均壽命是幾歲?這些問題作者也拿去問許多科學家、記者。結果高知識份子也沒能拿到高分,取得的往往是比隨機亂猜都更糟的分數。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受測者沒有足夠的資訊。

對此,作者把人們努力的成果量化呈現給讀者們,讓讀者們得以看到世界的真面目。讓人們知道世界有什麼改變。雖然媒體喜歡報憂不報喜,但是全體人類變得更健康長壽,生活得更富足,知識水平愈來愈好。人口雖然一直在上升,但不會爆炸。非洲許多國家的人們雖然過得很貧苦,但是已經大步前進,追到富裕國家三、五十年前的水準。

除了呈現真實的數據外,作者還分析人們誤解真實世界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誤解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人們的資訊不足、對數據的「過度」解讀,或是對數據的「片面」解讀。除了數據上的問題,人們也有心理上的盲點。比如恐懼、急迫性等情緒,都可能造成誤判。作者也分享了自己誤判的經驗。並說明了自己從中學會了什麼。

這本《真確》據說是首富比爾蓋茲推薦給大學畢業生的書籍。除了給年輕人學習發掘真相的能力外,真實世界的數據更能讓人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規畫自己的職涯、乃至更正確的規畫所服務的公司的發展策略。

賈伯斯曾說:「stay foolish stay hungry」我們確實不應自以為聰明,而應更謙虛的去了解這個世界。在《人類大歷史》裡面也提到,西方人的成功在於開始勇於承認無知,進而挑戰未知。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也是科學現在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網路上有時可以看到一些人在沒有數據或證據的情況下妄下判斷。更甚者,在提不出證據之餘還無法接受質疑。真是淺薄,真是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啊。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臨床犯罪學者 火村英生的推理

火村英生是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筆下的主角之一。起了『有栖川有栖』這樣一個怪筆名的作家本人就是個怪咖。或是,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怪才。雖然個人不太喜歡有栖川的作品,但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寫推理小說的天才。除了產量大之外,得獎作品甚至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躲到旅館用靈感一口氣寫完的。為什麼這樣的作家小弟不是很喜歡呢?或許有栖川真的是天才,但是他給我一種『愛現』的感覺。不止是對自己作品的評論方式、高調的和歐美推理鉅作挑戰(有栖川有一個系列試圖和艾勒里昆恩的國名系列分庭抗禮)或模仿、學習,讓小弟感覺有些受不了。又比如火村英生是有栖川筆下最重要的主角,但是也是刻意學習美國作家范達因的主角菲洛.凡斯。兩者有許多共同點:天才型的偵探、高知識份子、高傲的貴族氣息。本作就是由有栖川的火村英生系列所改編的日劇。由人氣男星齋藤工主演。

一開始看到演員名單的時候對這部作品不是很感興趣。因為齋藤在另一部日劇《晝顏》中的演出讓我有點不喜歡他的風格,而飾演有栖川有栖(是的,本作的華生就是作者本人,這也是有栖川另一個我不喜歡的點)的男星也是我愈看愈討厭的那位演員,再加上本身對火村+有栖川的組合我本來就有些反感,所以就預設略過本作了。不過好的作品你還是會有不得不看的時候,對吧?

以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有栖川寫的故事絕對能滿足喜愛本格推理的讀者,因為他的故事滿足了本格推理小說的所有要求。不但嚴謹,而且大膽具新意。只要看一部你就能體會。或許也能和我一樣感受到那強烈的傲氣而也開始討厭。

我看的是特別篇,故事是從一個會讓人作惡夢的房間開始。主角為了了解房間的玄機而入住,沒想到接連發生令人費解的命案。看完之後果然又找回那種『非本格不看』的感覺了,所以之後會找時間把這個系列追完。

本劇的演出方式感覺沒有和原作有太多改編。華生--有栖川有栖--依然充份扮演好服侍好福爾摩斯--火村--的角色;也就是笨笨的啦。相信雖然本作的演員我不喜歡,但是喜歡的人大有人在。我聽說齋藤工現在可是日本女性追棒的炙手可熱的男星呢!推理的部份,喜歡懸疑作品的人可以安心食用。在此強烈推薦給各位。